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妇女》杂志1939年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该杂志主要关注妇女的命运,刊登杰出女性的故事,描述如女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和感情,在妇女中深入人心。以下是对1949年至2004年《中国妇女》杂志封而女性人物的研究统计数据:

   封面女性人物所处地域分布


         封面女性人物文化程度分布     单位:%


       封面女性几个主要职业的变迁趋势


封面女性人物事迹分布     单位:%

-朱舜《社会变迁中的女性形象》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人物的变化趋势。
(2)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人物变化的原因。
2023-01-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新高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城市的新增人口,为城镇消费经济增添了新的成份,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从地方文献记载中,我们经常可看到城镇中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正在向原有的消费阶层挑战,“服饰器用竞相僭越,士庶无别”“自明末迄今,市井之妇,居常无不服罗绮,倡优贱婢以为常服,莫之怪也”。消费主体的扩大,推动某些消费品的大众化,价格趋贱,例如制袍服的姑绒,明时每匹价值百两,康熙时降到一二十两,次者七八分一尺,下者五六分。但是,小小缝隙不足以使旧社会的大厦倾覆,在明清江南,谈不上“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沉重的传统黑箱仍然紧锁。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清末,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新时装,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此,各地又追随上海。传统马褂出现变异,“至季年,马褂不过尺四五寸半,臂不过尺二三寸,且仿洋装,制如其体”。嘉定东南部“因临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宝山县则种洋葱。随之而来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简表

时间主要内容
1949年—1978消费档次较低,自制服装较多,理性消费,追求蔽体取暖,政治色彩浓厚。
1979年—1992化纤及其他布料需求上升,成衣消费有所增加,盲目追求潮流,消费趋同,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1993年以来纯棉制品成新宠,成衣消费盛行,追求个性,衣着消费多样化,衣着档次大幅度提升,品牌化趋势明显。

——据朱高林《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城镇消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镇消费经济的新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趋势。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是中国婚姻发展史上重要的转型期。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唐宋统治者强调礼法的作用,以律令形式规定了婚姻缔结和解除的原则。同时期婚姻习俗与婚姻观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唐初的士庶不婚发展到宋代的“不限阀阅,嫁娶论财。地方官蔡襄曾说:“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嫁妆)之多,汉唐时期,对妇女贞节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妇女婚嫁也有一定自由。不仅有和亲政策下的异族通婚,而且妇女再嫁也不为社会所鄙视。到南宋时,由于政府的大力推行和倡导,对妇女片面贞节的要求开始趋严。唐宋将“父母之命,媒始之言,这一准则引入法律,使父母干预子女婚姻有了法律依据,但宋代法律对女子离婚和再嫁进一步放宽限制。这些变化不仅说明了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而且对后世婚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安秀玲《浅析唐宋婚姻及其演变》

材料二   1950年《婚姻法》在全国的贯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5月《婚姻法》颁布前后,中共中央要求各级党委把《婚姻法》正确执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作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各地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展开宣传。第二阶段:19519月,中央政府要求各级干部认真学习《婚姻法》,并派遣工作组分赴各地进行检查。这一时期是《婚姻法》深入宣传或重点试验阶段,重点惩罚破坏、阻碍《婚姻法》干部的情况:对没有认真执行的地区予以批评,或责令没有认真执行的地区或干部作检讨,对认真执行的地区予以表扬等。第三阶段:从19531月起,中央、各大行政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市纷纷成立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负责研究情况、交流经验、编写宣传材料和接待人民群众等工作,通过让群众现场参加婚姻案件的审理来宣传《婚姻法》,以调动女性的自主意识。

——摘编自刘维芳《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贯彻实施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婚姻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1950年《婚姻法》实施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4年工厂职工行亚类别和性别比较

工厂类别男工人数女工人数女工比例(%)
织染12297816523457.3
机械及工具369975181.3
化学1045091355711.5
饮食品9145050116354
杂工26045395913.1
特别工场9147140.2
合计39112623339837.4

——佟新《中国女工工作史研究》

材料二   1949年,城镇女职工人数为60万人,仅占全国职工总数的7.5%。19581959年间,女职工人数猛增到700多万。至1994年,全国女职工人数已达到56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38%。19982003年,各级妇联组织积极争取小额信贷,直接帮助250万妇女实现再就业。2004年底,全国城乡女性就业人数为3.37亿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4.8%;全国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为4227万人,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数的38.1%。妇女的广泛就业为其获得经济独立权、消除对丈夫在经济上的依赖奠定了基础。五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女工主要集中在纺织业、纱厂、烟草业,尤其在纺织业中,女工的人数大多合.上总职工人数的70%或以上。除轻工业外当时我国亦出现了很多重工业女技术人员,从事一些没有妇女担任过的工作,如交通运输、内河航行、地质勘察、建筑、炼钢冶金、机器制造、石油化工等部门,都有女工与男工并肩工作。自从改革开放后,妇女就业结构出现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女职工在建筑业和资源勘探等重体力工作的比率明显减少。相反,在适合妇女从事的第三产业等行业中的比率明显增多。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92年在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中,女职工的比例已超于半数。在服务业、咨询服务等公用事业及商业行业中,女职工所占比率约45%。当中可见妇女就业的趋势正由五、六十年代的重工业、重体力行业向第三产业即服务性行业过渡。这种过渡是基于改革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妇女首先受惠,因为第三产业适合女性就业,增加了妇女的就业机会,也使妇女就业结构趋向合理,更切合妇女体质上的弱点。

——刘维芳《新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巨变》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与20世纪初相比女性外出工作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外出工作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二   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

材料三   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或做法?有何相同之处?
(2)据材料三,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是什么?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0-06-0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新中国70年成立来,我党领导和团结人民勇于探索,不断进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蟈法》颁布实施,宣布:“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什男女自由婚姻、一夫一来、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广大妇女走出家庭积极投身社会工作…1957年,全国女积工由1949年的60万上升为328.6万人,是原来的5.5倍。广大妇女不仅在家庭中享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且也成为四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1953年和1956年,有亿万妇女参加了基层普选和民主建政工作,1954年,全因各地共有98万妇女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的17.3,有147名妇女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占代表总数的近12%。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材料二 (50年代以来的工资制)是国家而不是企业来决定单个工人的工资水平,由于是囚家统一规定,所以一旦工人的工资等级确定下来,便很难变更。……、“按劳分配”这项改革原则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1984年决议”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多种试验在企业层次得以实施,包括浮动工贵制、结构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等。……1992年末,政府宣布从1993年开始,弹性工资制将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实行,劳动部将不再控制企业雇用的人数或者企业工资簿上的人数,同时也不再控制技术培训项目中招募的毕业生人数。

——摘编自赵明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工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工资制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变革。
2020-01-1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考(11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

上表反映了我国青年人择偶标准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8-09-2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人口变化趋势及预测图

根据材料图片提取一个新中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从中谈谈你的认识。

2018-07-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福建省漳州市五中、龙海市五中等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主要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
(3)在材料三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主要趋势?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服饰是满族入关后,强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在中国服装演变中是变化较大的一个时期,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服式与装饰。如缺襟袍、马蹄袖以及身上所佩小刀、荷包等饰物,都明显带有随水草而迁拨的生活习俗的烙印,而以羽毛制成的花翎,削成马蹄形的女子高跟鞋等,更带有浓郁的大自然风韵,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的文儒柔稚之风大为不同。至于其形制,由于两族人民接触广泛而频繁,所以其演变过程中互为渗透融合。如所服之袍渐趋宽大等等,是任何政令都无法制止的。

材料二19世纪末,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建议变法维新,其中既有政治大事,也有服饰习俗。如康有为在《戊戌奏稿》中称:“……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然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矢!”并要求皇帝:“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使,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断之气,光彻大新。”结果统治者只在警界与部队之中推行新装,而不允许各业人士随意易服。但随着留学生游历外洋,扩大视野,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着西服、剪辫发的必然趋势。

材料三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末时,世界先进国家已进入电子时代,而且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被卷入高科技浪潮。飞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觉得越来越远离自然,人们更加渴望文化上的返璞归真。这时,服饰上的复古思潮,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试图回归自然的情感,于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同中国的印花棉布与古典丝绸又在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甚至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入关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20世纪末世界时装舞台出现“中国风”的原因。

2018-02-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