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是中国婚姻发展史上重要的转型期。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唐宋统治者强调礼法的作用,以律令形式规定了婚姻缔结和解除的原则。同时期婚姻习俗与婚姻观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唐初的士庶不婚发展到宋代的“不限阀阅,嫁娶论财。地方官蔡襄曾说:“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嫁妆)之多,汉唐时期,对妇女贞节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妇女婚嫁也有一定自由。不仅有和亲政策下的异族通婚,而且妇女再嫁也不为社会所鄙视。到南宋时,由于政府的大力推行和倡导,对妇女片面贞节的要求开始趋严。唐宋将“父母之命,媒始之言,这一准则引入法律,使父母干预子女婚姻有了法律依据,但宋代法律对女子离婚和再嫁进一步放宽限制。这些变化不仅说明了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而且对后世婚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安秀玲《浅析唐宋婚姻及其演变》

材料二   1950年《婚姻法》在全国的贯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5月《婚姻法》颁布前后,中共中央要求各级党委把《婚姻法》正确执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作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各地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展开宣传。第二阶段:19519月,中央政府要求各级干部认真学习《婚姻法》,并派遣工作组分赴各地进行检查。这一时期是《婚姻法》深入宣传或重点试验阶段,重点惩罚破坏、阻碍《婚姻法》干部的情况:对没有认真执行的地区予以批评,或责令没有认真执行的地区或干部作检讨,对认真执行的地区予以表扬等。第三阶段:从19531月起,中央、各大行政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市纷纷成立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负责研究情况、交流经验、编写宣传材料和接待人民群众等工作,通过让群众现场参加婚姻案件的审理来宣传《婚姻法》,以调动女性的自主意识。

——摘编自刘维芳《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贯彻实施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婚姻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1950年《婚姻法》实施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极为突出的。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等等,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治大国如烹小鲜。” ……一千年来,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支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食谱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

——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民以食为天》

材料二:从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街,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湿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

——摘编自陈光《从农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并简要评析其变化。
2021-07-1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上至贵族、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服饰都以儒雅为尚。文人喜好穿着宽博的衣衫,佩戴头巾。文化名人苏轼的穿着打扮成为儒雅风格的典范,引起广泛效仿。抗金英雄岳飞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留下儒将形象。因此,“儒将”和“儒帅”,成为宋人品评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编自王彬《刍议宋代服饰的审美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自民国成立以来,少数遗老遗少为表示对前清的“忠诚”仍穿戴清式冠服。191210月。

民国服制颁布以后,西式礼服在政界、商界和知识界较为流行,以至于西装成为新观念的代名词。由孙中山先生创制的中山装,具有中西合壁的特点,又可用国货制作,很快流行开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旗袍,成为城市女子的时装。1917年夏天,京、沪等地流行的无领、袒臂、露胫女装,风行到一些交通便利的中小城市。有些乡村市场上也可以见到洋布、洋装、洋鞋,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摘编自黄能馥《中国服饰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低下,生活物资匮乏,人们衣服以实用为主,多是绿、蓝、黑、灰的单调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服饰文化的传入,人们的服装从单一的绿蓝黑灰转变成了五彩缤纷。20世纪八九十年代,花裙子、蝙蝠衫、运动服、羊毛衫、喇叭裤、健美裤,充斥着大街小巷的商场。

——摘编自安毓英《中国现代服装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服饰儒雅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服饰变化的因素。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
2021-05-08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社会生活是一面镜子,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千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材料三   以下是一组关于新中国历史变迁的漫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生活出现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给予材料三漫画以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0-07-2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极为突出的。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等等。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千年来,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食谱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

——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民以食为天》

材料二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
2020-08-05更新 | 631次组卷 | 1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17-07-22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清末徽州知府刘汝骥《陶甓公牍》曰:“(歙县)弥望皆瓦屋,……草房绝少,屋多建楼,大家厅事极宏敞,梁用松,柱用杉柏与银杏,皆本邑产。墙用砖,铺地以石,或用砖及木板,一门颜雕刻,费辄数十百金。但天井小,少窗,光线黑暗,此其所短。……溪山清丽,居此者如置身画图中,故人人有不忍轻去其乡之意。”徽州民居雕饰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最具代表性的棠樾牌坊群,从两头到中间都按忠、孝、节、义排列,以“义”为中心。
材料二 民国《歙县志》云:“屋庐之制,因居山国,木植价廉,取材宏大,坚固耐久,……”。 当地居民“处之以学,行之以商”。明《五俎》云:“商贾之称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商人致富后,即返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材料三 《陶甓公牍》载:“旧建民房天井狭窄,光线黑暗,近年大为改观,士大夫之家,未有不高大门闾,明窗净几者。”晚近的徽派建筑风格中,加入了西洋的梯形窗、拱券门,甚至以英文字母为装饰。绩溪上庄制墨名家“胡开文”家族,就遗留有西洋式的门楼。
(1)根据材料一总结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二分析其成因。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分析近代徽派建筑的变化及其原因。
(3)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徽派建筑风格变化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10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皖西七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高阶神职人员和贵族拥有缤纷的色彩,而平民买不起那些色彩艳丽的衣服。在欧洲,紫红色标志着贵族的特权,在中国,明亮的黄色专属于皇帝。
19世纪,德国化学家首先发现了苯胺染料,价格便宜,不易褪色,很快风靡世界。在阿姆斯特丹,“人群中有许多紫色和粉红色的亮点,这是荷兰的家仆们最喜欢的颜色。”
20世纪初期,女婴穿粉色、男婴穿蓝色的“清规戒律”才真正成型。1992年,伊芙琳·兰黛和彭尼女士倡导发起了全球性乳腺癌防治运动,美国各地妇女自豪地在胸前佩戴上了粉红丝带。
——栗月静《看历史·粉色》
(1)在中世纪和现代,服装颜色的含义有何变化?苯胺染料的发现与经济领域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丽的旗袍还有相当一段时间仍然摇曳在中国的大地上。但很快,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彻底地把它们打蔫了,摩登女郎也只得换上了列宁装。50年代初,张爱玲身着羊毛开衫加旗袍出席文代会时,反倒成了另类,鹤立鸡群,只落得个浑身不自在。
实际上,并不能说这个时代就没有时尚,这几十年间的时髦货,就是革命和斗争。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三种服装。
——侯虹斌《哪个年代的女人更好看》
(2)在中国,中山装和旗袍在哪一历史时期最为流行?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列宁装最时髦?
(3)你认为影响服饰演变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2014-08-29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安徽安庆一中合肥六中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