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人口变化趋势及预测图

根据材料图片提取一个新中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从中谈谈你的认识。

2018-07-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福建省漳州市五中、龙海市五中等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二:西装和中山装

图三:“文革”时期人们的穿着 图四: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请回答:(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3)图二与图一相比,图四与图三相比,说明图二、图四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因素。
(4)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5)综合以上认识,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 .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1950199520002008
法定经假日天数
节假日
元旦1111
春节3333
劳动节1111
国庆节2233
星期日1111
星期六——111
清明节——————1
端午节——————1
中秋节——————1

图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6-11-27更新 | 2623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7届福建省莆田市二十五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餐制由来已久。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中原,使中原自般商以来建立的席地而坐的分餐礼仪制度遭到了强烈的冲击。唐朝时期,国人聚会方式逐渐由分餐制向会食制演变,并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画上,可以看到不少夫妇同桌共食的场景。《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用一道道精美菜肴宴请宾客的场景。明清时期,合餐制的出现促使古代饮食方式完全成熟,并延续至今。

——摘编自王仁湘《分餐与会食:古代中国人进餐方式的转变》

材料二1840年以后,咖啡馆和西餐厅传入中国后,不少中国人开始萌生好奇心态,模仿西餐宴请宾客.20世纪初期,许多具有海外经历的革命人士身体力行,一时之间全国上下“器必洋式,食必西餐”。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向民众普及卫生的新知识,使民众了解到“肺痨”与“细菌”、人的体液与疾病传染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得共食这种饮食文化不断遭到诟病。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广,逐渐形成了共食与分餐、中餐与西餐兼容的中国饮食文化模式。

——摘编自林海聪《分餐与共食: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饮食风俗变革考伦》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的团队曾在《柳叶刀》上发布过一项分析:导致癌症的元凶排名前三的幽门螺旋杆菌容易通过合餐而传染。“公筷分餐”的倡议由来已久。2003年,非典疫情让这一倡议得到了重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仍未得到足够的推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舌尖上的安全”,认识到合餐可能带来疾病传播。许多百姓养成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习惯,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的餐桌风尚。

——20205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各地出台政策推行分餐制公筷“夹”出餐桌新文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进餐方式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变迁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分餐制的认识。
2021-02-0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侵犯;欺侮),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三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四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3)材料三中的择偶标准是建立在怎样的一种经济基础之上的?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以来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所呈现的基本趋势。

2018-05-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出现了“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令人目不暇接”的着装现象,《时报》曾刊登一则顺口溜:“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摘编自李喜所《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二 建国后极左思潮又召唤了衣冠之治的复苏,阶级斗争扩大到人们的穿衣戴帽,肇成服装意识形态化的后患,甚至成为大批判的内容。改革开放,当代人的主体性觉醒催动着人们从内心到外形的变化。放眼街头,乱丝装,彩丝装,琳琅满目;端庄的,俏丽的,万紫千红,个性的舒展溢于体表,衣衫的沿革映现了百年春秋。

——摘编自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初年民众着装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8 . 传统社会,妇女地位低下;近代以来女性解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不同时期中国女性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变化


时期角色定位价值取向
戊戌时期“新贤妻良母”兴女学提高女性素质,非缠足强健女性体魄,使女性能完全胜任相夫教子之职责,抚育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达到强国保种的目的,国家民族才有希望。
辛亥时期“女国民”“一国之女子,一国国民之母也……是故男子当尽爱国之责任,女子亦当尽爱国之责任;男子当尽国民之义务,女子亦当尽国民之义务。女子者国中之一分子也”
五四时期“自由独立之女子”追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强调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追求家庭生活的平等自由和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平等和自由。

——摘编自《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等

材料二   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


时间举措
1949年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妇女刊物《新中国妇女》创刊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1986年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为女职工“五期”保健制定明确规定
1992年全国七届人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女性价值取向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我国政府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妇女解放的认识。
2019-04-2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等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至清,我国人民的饮食原料结构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变化。小米、高粱和小麦逐渐成为北方人民的主食原料。随着豆制品、粉制品的发展,大豆、绿豆、扁豆等很大程度参与了菜肴的烹制,成为主、副兼用的粮食。原产美洲的马铃薯和番薯,至清代在很多地方成为主食中的骨干品种。瓜菜原料方面,五代以来从国外引进的胡萝卜、甘蓝、菜花、丝瓜、黄瓜、苦瓜、南瓜、辣椒等百十个品种大大丰富了我国的馔肴。肉类原料方面,逐渐变为以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为主,野禽、野兽肉类的比例越来越小。

——根据王明德、王子辉《中国古代饮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朴素的列宁装、干部服广为流行,旗袍、西装等民国年间的流行装束被看作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事物而被人们所抛弃。随着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城市居民整体饮食水平有所改善与提高。由于国民经济增长有限,并且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重生产,轻消费”等政策影响下,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仍然不高,普遍形成朴素节俭的生活方式。当时,党和政府也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的道德风尚。

——根据郑艳《新中国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概括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饮食结构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居民形成朴素节俭生活方式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倡导朴素节俭生活方式的作用。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整理

材料二20世纪初的中国,习俗变迁有极大的不平衡性,东南沿海和城市变化较快,而内地和乡村变化较慢,如婚姻风俗的变革就是一例,传统习俗在农村地区被沿袭下来,而城市受西方影响较大。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的结婚照新时期的婚纱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出现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农村与城市相比在此方面的差异。简要指出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在着装及习俗等方面出现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2018-05-0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五中、龙海市五中等四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