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1950199520002008
法定经假日天数
节假日
元旦1111
春节3333
劳动节1111
国庆节2233
星期日1111
星期六——111
清明节——————1
端午节——————1
中秋节——————1

图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6-11-27更新 | 2623次组卷 | 16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出现了“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令人目不暇接”的着装现象,《时报》曾刊登一则顺口溜:“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摘编自李喜所《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二 建国后极左思潮又召唤了衣冠之治的复苏,阶级斗争扩大到人们的穿衣戴帽,肇成服装意识形态化的后患,甚至成为大批判的内容。改革开放,当代人的主体性觉醒催动着人们从内心到外形的变化。放眼街头,乱丝装,彩丝装,琳琅满目;端庄的,俏丽的,万紫千红,个性的舒展溢于体表,衣衫的沿革映现了百年春秋。

——摘编自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初年民众着装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年代
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6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113.9
学历10.611.712.625.3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择偶观变化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2017-04-2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大学区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累世同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家庭形式,自汉以来,历经各朝有所发展。其中比较著名的要数宋代至明代的浦江郑家,史载:“自建炎初殆今,已历十世,逾二百五十春秋矣。大小家人三千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 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郑家以“义居”闻名于世,曾颁布了家法《郑氏规范》,其规定了:
(1)建祠堂一所,以供奉先祖神位,家族有重大事务必到祠堂禀告祖先;
(2)选择一人(家长)监视家族事务,“家庭凛如公府,子弟小有过,颁白者犹鞭之”;
(3)家中产业券契,都要印上“义门公堂产业子孙永守”等字样,还需编字号。家长会集家众将其封藏,不得擅自开启。族人不论长幼,有敢言抵押出卖的,以不孝论处;
(4)家族膳食由各家主妇轮流主持,“每旦,击钟二十四声”;所有妇女劳作应当集中在一处,织布纺纱;生活用度,均由家中统一购置,统一发放;
(5)子侄称呼伯、叔则在排行之后再加上伯父、叔父,小辈和年幼者不得顶擅长辈。在家则孝悌为先,处事要仁爱宽恕;
(6)同族之人,本来就是一脉所生的血缘兄弟……郑氏子弟应当对他们尽心保护,不要让他们因贫病而失去存身之地,切不可恃势欺压他们,以辱没上祖。
——摘自于《郑氏规范》
材料二 20世纪初,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促使家族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群体性质的血缘关系日趋松懈,主张废除祖先祭祀者越来越多;家庭规模呈逐渐缩小之势。核心家庭(父母与未婚子女同住)占绝大多数,主干家庭(父母与已婚子女同住)次之,联合家庭(已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大家庭)很少;辈分等级秩序逐步被平等性、法制性所替代;同时,家庭的权力模式“正从父系家长制转变为民主平等制”,分工模式“正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转变为无差异分工模式”,“夫妻共同决定”家庭权力和管理家庭日常事务的越来越多。父母在家庭中也不再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在婚姻、教育、职业、交友等活动上具有了相当大的自主权;族居方式的地缘关系大为削弱,族员的流动性、杂居性与聚居性交相并存。
——李永芳《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家族文化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女子衷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分析材料三中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