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新中国偶像时代变迁统计表
时代偶像
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领袖人物毛泽东、周恩来,英模人物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革命英雄江竹筠、保尔·柯察金等。
七十年代后期到八九十年代七十年代后期:1978年数学家陈景润;七十年代末邓丽君。八九十年代:创下“五连冠”的中国女排,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文坛才俊北岛、舒婷、顾城,影视明星施瓦辛格、李小龙、成龙、四大天王,企业家比尔·盖茨等。
二十一世纪草根精英,选秀明星,体育明星,科技领军人物,IT财富传奇人物

——据刘钰雯《偶像时代变迁及现实思考》等

提取信息,说明新中国偶像崇拜的变化趋势,并任选一时期对其做出合理解释。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餐制由来已久。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中原,使中原自般商以来建立的席地而坐的分餐礼仪制度遭到了强烈的冲击。唐朝时期,国人聚会方式逐渐由分餐制向会食制演变,并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画上,可以看到不少夫妇同桌共食的场景。《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用一道道精美菜肴宴请宾客的场景。明清时期,合餐制的出现促使古代饮食方式完全成熟,并延续至今。

——摘编自王仁湘《分餐与会食:古代中国人进餐方式的转变》

材料二1840年以后,咖啡馆和西餐厅传入中国后,不少中国人开始萌生好奇心态,模仿西餐宴请宾客.20世纪初期,许多具有海外经历的革命人士身体力行,一时之间全国上下“器必洋式,食必西餐”。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向民众普及卫生的新知识,使民众了解到“肺痨”与“细菌”、人的体液与疾病传染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得共食这种饮食文化不断遭到诟病。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广,逐渐形成了共食与分餐、中餐与西餐兼容的中国饮食文化模式。

——摘编自林海聪《分餐与共食: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饮食风俗变革考伦》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的团队曾在《柳叶刀》上发布过一项分析:导致癌症的元凶排名前三的幽门螺旋杆菌容易通过合餐而传染。“公筷分餐”的倡议由来已久。2003年,非典疫情让这一倡议得到了重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仍未得到足够的推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舌尖上的安全”,认识到合餐可能带来疾病传播。许多百姓养成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习惯,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的餐桌风尚。

——20205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各地出台政策推行分餐制公筷“夹”出餐桌新文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进餐方式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变迁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分餐制的认识。
2021-02-0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

——摘自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并且强调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家庭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家庭的发展特点及其折射的社会趋势。
2019-11-1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柴窝堡林场中学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的这个领域中间扮演着主角。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年代
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6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113.9
学历10.611.712.625.3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其中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妇女走出家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要说明18世纪以来妇女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2019-05-24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5 . 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

材料二   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

——百度文库《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材料三   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之急。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

——邹韬奋《经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服饰象征意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出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主要趋势。
2019-06-28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新晃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侵犯;欺侮),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三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四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3)材料三中的择偶标准是建立在怎样的一种经济基础之上的?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以来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7 . 服饰和娱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近现代中国服饰和娱乐也在发生着改变,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2年3月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材料二受当时强劲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学习借鉴苏联服装的趋势。在当时,服装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更承载着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营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政治使命。苏联服装成为思想进步、追求革命的象征,主导着当时人们的服饰取向与选择。列宁装、依照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根据苏联款式仿制的各种“布拉吉(连衣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闪耀在民众服装中的亮丽风景。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社会服饰变革的主要因素。

(2)历史学者冯尔康先生曾说:“冠服、发型的形成同人们的政治意识紧密联系。”因此,在特定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服饰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符号。请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二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不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原属同盟会的成员也另组新党,而且立宪派甚至袁世凯的走卒也开始组党。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约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所呈现的基本趋势。

2018-05-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光盘行动”、“民生幸福”、“中国梦”等是2012和2013年的新闻热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下表是某老人记录的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单位:元)

1958年1968年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
7.98(请客)3.63.0715.2290.9268.95

(2)据材料二,概括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1958~1978年表中状况的原因。

材料三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为了实现“中国梦”,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2018-04-0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 元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