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铁路和公路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朝交通建设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就,是驰道的修筑。“治驰道”是秦始皇统一后第二年就开始进行的宏大工程。对于驰道的形制,西汉人贾山曾有这样的记述:“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道分三条,广五十步。”秦王朝修筑的驰道,东北通达燕地和齐地,南面行抵吴地和楚地,江湖之上,以及海滨的宫观,都可以一一连通。秦始皇时代,还曾修筑由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直抵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大道,称为直道。据载,这条道路全长“千八百里”。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中国近代公路发展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 年)中国公路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所修公路,一般是从军路开始,以地方发动,民间集资或商人集资方式修建的。当时东南沿海处于军阀割据和混战情况下,大都各自为政,互不联系,修建的公路既无规划,又无标准。截至1927年,中国公路通车里程约为29000公里
国民党政府前期(1927—1936年
公路纳入国家规划阶段
1932年,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召开了苏、浙、皖、赣、鄂、湘、豫七省公路会议,另外,还将陕、甘、青等省和粤、闽边防重要公路纳入督造之列。据统计,截至1936年中国公路通车里程达117300公里
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年)这一时期新建公路如兰新、滇缅等多是在地理与自然条件恶劣的边陲地区,勘测、施工任务都十分艰巨,其使用多服务于军事,质量要求不高,而且时兴时废。据统计,截至1946年,中国公路总里程达130307公里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这一时期公路交通以军事为主。公路建设进程不大,特别是国民党溃退时,公路遭到严重破坏。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能通车的公路只剩下75000公里

——摘编自牛强强《中外公路发展对比·中国公路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道路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公路建设的背景,并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公路建设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
2022-10-13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交通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传统交通工具靠人力、畜力等自然力,效能低下并具有等级制色彩。19世纪中叶开口通商后,西方近代机械交通工具开始传入,中国的交通近代化也由此起步。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   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全长11公里。到1911年,全国铁路近1万公里。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在中国发展起来。190835日,上海第一条   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清末民初,像上海、天津等大商业城市已经基本完成了交通工具的新旧交替,在北京、汉口及各地省会等大中城市,则形成以新式工具为主、以传统工具为辅的并行交通结构。大城市周边以至边远城镇及广大乡村,交通工具的新旧交替呈阶梯性递减,边远乡村则仍然以传统交通工具为主。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的生活影响》

材料二

时间新中国的交通成就(部分)
1950中国民用航空正式开航
1956中国制造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出厂
1957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69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全长23.6公里,属于战备工程,不对公众开放
1981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1982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1988中国建成大陆第一条   高速公路—上海沪嘉高速
2008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2018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2019北京大兴机场正式通航
2020中国高速公路里程、高铁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近代前期交通发展的特点。
(2)阅读上表,结合所学,对新中国的交通成就进行解读。
2022-02-08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铁路的建设发展,关系到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1980年英国发行的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火车铁路开通150周年的首日封。纪念的是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的,连接港口城市利物浦和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之间的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首日封中描绘了“火箭号”动力机车、各等级车厢、运羊货车、平板货车、邮车,以及运河附近的田园风光。


(1)这张首日封纪念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简述这条铁路修建的作用。

材料二   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以及行旅、厘捐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

——刘铭传1880年《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2)依据材料二,概括刘铭传的主要观点,并说出其观点的指导思想。

材料三   中国铁路兴建情况表摘编   单位:公里

年份全国里程平均每年兴建里程
1912192713040.48213.89
1928193114238.86299.60
1932193721036.141132.88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3)依据上表,说明民国时期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指出其发展背景。

材料四   


2016年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处于施工阶段的有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轻轨项目等。正在推进的项目是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美国西部快线、马来西亚-新加坡高铁、横跨南美洲大陆的两洋铁路、坦赞铁路等。其中莫斯科-喀山铁路项目大部分位于高寒地区,而中国在高寒高铁建设施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两洋铁路的修建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条件,需要穿越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从秘鲁的港口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由于中国拥有全球顶尖的高原铁路工程设计建设能力,施工周期短且平均造价低,所以中国的施工技术方案是这一项目成功的关键。

——中华铁道网《2016年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哪些项目值得关注》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从中国面对全球化的角度谈谈你对高铁“走出去”战略的认识。
2021-01-2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铁路的建设发展,关系到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1980年英国发行的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火车铁路开通150周年的首日封。纪念的是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的,连接港口城市利物浦和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之间的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首日封中描绘了火箭号动力机车、各等级车厢、运羊货车、平板货车、邮车,以及运河附近的田园风光。

材料二   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以及行旅、厘捐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

——刘铭传1880年《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材料三   中国铁路兴建情况表(摘编)单位:公里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首日封纪念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简述这条铁路修建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刘铭传的主要观点,并说出其观点的指导思想。
(3)依据材料三中的表格,说明民国时期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指出其发展背景。
(4)依据材料四概括,铁路运输业的发展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020-10-1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101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洋务派认识到创设铁路的军事意义,但因认为“致激民变”而“无人敢主持”01863年,上海洋行联名向江苏巡抚李鸿章提出承办铁路的要求被拒。1877年,清政府摄于民众的反对,将运行一年的上海至吴淞铁路作价收回后并拆毁01881年,洋务派为解决开平煤矿的运煤需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在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主管铁路事务,并将铁路作为整备海防的一环。1887年,李鸿章开设“开平铁路公司”,次年,又将其扩大为“中国铁路公司”。李鸿章要扩修铁路时,反对派认为铁路“害舟车、害田野、害根本、害风俗、害财用”,并指出外国军队可趁此攻入京师,两广总督张之洞修建卢汉铁路的奏请被采纳。此后,清政府肯定修筑铁路为“自强要策”,应“毅然兴办,毋庸筑室道谋”。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多条铁路开始修建。

——摘编自王斌《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材料介绍了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情况,蕴含了近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19-06-01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前精品密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一)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盐铁论》记载:西汉时期官营制铁业多用囚徒生产,生产积极性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劣,而且价格高;官府专卖经营导致“器难得”,“善恶无所择”。而民间的制铁业,“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忙季节,他们将铁制农具运到田间地头,“民相与市买”,农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


(1)结合材料,以西汉铁制农具的生产销售为例,分析官营与民营手工业的不同影响。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原因。

材料三   晚清时期,近代铁路传入中国,对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国人对修筑铁路观点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7 . 中国古代经济非常发达,近代被迫进行经济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结合所学,从改进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水利灌溉的角度,分别列举一例证明这一特征。

材料二宋统一南方后,于公元97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这是沿袭唐制设置的第一个市舶司。以后又在杭州、明州置市舶司,与广州市舶司合称“三司”。《元丰市舶法》的颁布更加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外商人往来频繁,商品交易量大增,市舶收入也随之增加。

——摘编自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材料三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以及行旅、厘捐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

——刘铭传1880年《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3)依据材料三,概括刘铭传的主要观点,并说出其观点的指导思想。

2018-06-1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