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铁路和公路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

材料三   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

铁路网密度

按人口计算

按国土面积计算

总公里(公里)

统计年份

单位

公里/每万人

公里/万平方公里

中国

0.84

114

91000

2012

美国

5.55

538.3

226427

2007

加拿大

16.18

1009.2

57216

2007

俄罗斯

5.9

699.1

128000

2006

法国

5

533.62

29901

2008

德国

4.4

191.73

41896

2008

英国

2.85

680.09

16567

2006

日本

1.95

489.04

23474

2006

印度

0.63

212.51

63327

2007

——引自《世界铁路发展史》铁路资料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比较中国所处世界铁路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
2022-11-29更新 | 289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0·浙江·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詹天佑是自主修建中国铁路的第一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江南机器局请在局内敷设铁路,清廷批驳道:“此层决不可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迅速发展。1904年,湖北、湖南、广东三省人民要求废除清政府与美国合兴公司签订的出卖粤汉铁路的合同动。1905 年从美国人手中收回粤汉铁路主权。

——徐继素等《中国通史第4卷》

材料二:铁路影响并推动了农业的近代化。京绥铁路沿线生产的谷物,在未有铁路之前基本上供本地区食用,铁路通车之后,4/5由京绥路转运到京汉、津浦等铁路沿线销售。河南省原来种植芝麻不多,铁路修通后方便了芝麻运集汉口出口,于是芝麻种植面积迅速扩展;同样,河南植棉区扩大,逐渐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全省植棉区。“自足经济迅速破坏,都市工业品长驱直入,首当其冲者为纺织等家庭手工业。”

——摘编自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等

材料三:张家口者,为接壤蒙古之地,而为万里长城通商地之一也。清政府认识到从北京敷设一条铁路到张家口,可以密切华北与塞外包括内外蒙古的联系。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并授予道台官衔,这使他可以要求地方官吏协助办理筑路相关事宜。詹天佑说:“就此路之来源论,似应由京奉总工程司继续承办,....如此中国受双方之逼迫,乃知解决此问题,必须自行修筑,否则即作罢论,终遂议定自行试办。以上为京张路不得已而建筑之大略情形也。”

——中国铁道博物馆《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铁路对中国农业近代化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说明京张铁路“不得已而建筑”的缘由,并简析詹天佑能够成功修筑京张铁路的主观条件。②归纳制约中国铁路建设的因素,并指出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的史实。
2020-09-11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新高考创新卷》选考历史试题(一)
3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来,列强在中国强筑铁路,攫取大量利权。1880年到1912年,中国也自建了30条左右的铁路。


晚清中国自建铁路分布示意图

——据龚云《铁路史话》

材料二   民国以来,日事政争,中国自建铁路竟未完成一长路。辛亥革命以后,理想家以为数年之间,可以完成二十万里铁路,与欧美并驾齐驱者,至是乃为一场幻梦也。……交通事业,较之他国,尤为落伍也。

——张星琅《欧化东渐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自建铁路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制约晚清和民国铁路发展的共同因素,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铁路发展迎来的新机遇。
2019-11-19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英国第一条“铁路”在斯托克顿和达林顿之间开通,但距离很短。1830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投入使用,时速达到29英里。这以后铁路时代迅速到来,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而1836年和1837年两年中又批准44条铁路,到1843年已经有2036英里铁路了,1845—1847年间,又有576家铁路公司被批准成立,筑路8731英里。19世纪中叶,铁路已成为英国国内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其密集程度甚至在20世纪末尚未被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赶上。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私自修筑了吴淞铁路,清廷把铁路看作是奇技淫巧,担心它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花了28.5万两白银把它赎回后,即行拆掉。1880年7月,唐山煤矿开始产煤,为了把煤运出,清政府准许修从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铁路开通后,为了避免火车震动陵寝,决定车厢由骡马牵引。至甲午战争时,大清境内仅有铁路483公里。战后,列强强行攫取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至1911年,中国铁路里程才达到0.91万公里。但大部分都是借洋债修路,甚至是外资公司直接投资筑路。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英国铁路发展的主要差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铁路修建视为“自强要策”开始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截至到1949年,共修建了铁路2.2万公里,远低于世界平均数。在近代铁路修建过程中列强竞相争夺铁路建筑权,直接投资和通过贷款控制的铁路占上述总里程的85%。所修铁路一般采用本国标准,各自设局管理,定价自成体系。铁路机厂技术落后,只能进行维修工作,机车都需要从不同国家进口,型号达198种之多,所以中国近代铁路被称为“万国铁路博览”。东北及热河地区占全国铁路里程总数的45.1%,而西北、西南地区仅占6%。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五年计划关于铁路建设的两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改造现有铁路和修筑新的铁路。五年内新建干线和支线约4084公里,主要有以下八条:贯穿甘肃和兰州的兰新铁路;贯通西北和西南的宝成镇路;内蒙古包头到兰州的铁路;广西黎塘到广东湛江的铁路……为适应工业和林业的建设需要,五年内拟修建铁路支线约800公里。改善现有铁路的运输组织工作,加强现有铁路设备的养护和维修,认真学习苏联的铁路管理经验,加强计划管理,逐步地推行经济核算制。加强勘测和设计的工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铁路建设做好准备工作。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19-12-09更新 | 227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南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轿子

马车


轮船


火车


飞机

新旧并存的近代交通工具

材料二   随着大吨位轮船在海上开始取代帆船……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货物的运输费用,便利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汇合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商品的行销空间

——摘编自黄鲁成《国际贸易》

材料三   晚清社会男子服装呈现出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的景观。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摘编自孙燕京主编的《晚清遗影》


(1)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新式交通工具有何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交通运输工具革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男子服饰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大吨位轮船在海上开始取代帆船……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货物的运输费用,便利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汇合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商品的行销空间

——摘编自黄鲁成《国际贸易》

材料二   晚清社会男子服装呈现出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的景观。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摘编自孙燕京主编的《晚清遗影》


(1)与传统的轿子、马车等相比,轮船、火车和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有何进步之处?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交通运输工具革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男子服饰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9-05-1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山东省五莲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模块检测(期中)历史试题
8 . 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侧面,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孙河航行,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1811年,英国人利用这项发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每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材料三    1870——1900年的铁路网   单位:千公里
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
1870年21010593822
1880年3721691751658
1890年61722433134919
1900年7602844026020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四 京沪高速铁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对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及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沟通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京沪高铁是高铁技术的集大成者,科技创新造就多个世界纪录。对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带动作用,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 摘编自新华网等


(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市场产生的积极影响。
(3)阅读材料三,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2018-06-2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最早出现的汽车,是匈牙利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输入的,起先只有两辆。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材料二据清末人士阅读,在近代中国一大城市最繁华的地段,自早7点至晚7点,车辆通过情况:电车450次,摩托车(汽车)900次,马车1000次,人力车18000次。

——《车在中国——近代中国交通概览》

材料三“解放”牌汽车是以苏联生产的吉斯改进部分结构而设计和制造出来的。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产的“解放”牌汽车

材料四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以前,中国交通运输业的重大成果。

(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筑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2018-02-2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2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来,民众要求收回利权,发展民族物流业的呼声日益高涨。关税谈判在辛亥后经过近20年的外交博弈基本实现了目标。商业发达须赖交通便利,方可振兴商务成为共识,民间商会团体及绅商们也积极抵制借外债筑路,从基层响应政府自主筹款修筑铁路的政策。如东北呼海铁路拟定官商合办章程和铁路章程,共筹资本约2000万元,1929年建成后既便利了周边地区粮食和商品的运输,更减少了商品被土匪抢掠的可能。为弥补铁路运输的局限,全国经济委员会不仅规划督造各省公路,还积极推进实施铁路与公路联运计划,到1935年底,共完成通车路线计有9000余公里。为提供必要的人员储备,各方还兴办了汽车机务人员训练所、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等。至抗战爆发前,经交通部、铁道部及轮船招商局的共同努力,全国基本出现了以铁路为基线,以国营招商局为协办主体的水陆联运网络

——摘编自熊辛格《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

(1)据材料,归纳近代民族物流业得以发展的条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