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铁路和公路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22-23高三上·北京·期中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交通与时代变迁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必先富而后能强”,“铁路为富强要图”,“购进轮船,略分洋商之利”。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1874年李鸿章奏呈《筹改海防折》,第一个提出修建铁路,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晚清政府建成近万公里铁路,除京张铁路为本国修建外,其余铁路外国均持有部分股权。

材料二   1936年国民政府决定建设西北、西南和中部交通网。到1937年7月,共建成铁路2030公里,主要有:粤汉铁路、陇海铁路、浙赣铁路、江南铁路、同蒲铁路、淮南铁路等。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能够通车的铁路里程仅1万多公里,公路只有3万公里。

材料三



从交通与时代变迁的角度,对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10-1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北京专用)01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9世纪,黑奴贸易成就了利物浦的起飞,而海外贸易推动了利物浦的繁荣与强大,利物浦港口成为海内外贸易的重要枢纽,码头和船坞相继建立,并配备了完善的仓库等基础设施。利物浦港口功能的日益强大推动内陆交通的发展。在英国运河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利物浦一直是运河网络的核心位置,运河的发展促进了曼彻斯特这些工业城市与利物浦的对内贸易,也使利物浦的进出口枢纽地位日渐巩固。利物浦与英国工业地区相联接的交通方式不仅仅只有运河,在工业革命的技术支持与经济要求之下铁路迅速代替运河成为利物浦内陆货物运输的主要交通方式。四通发达的交通网络造就了利物浦在19世纪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港口贸易都市。

——摘编自袁广雪《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研究》

材料二   近代以来,江南轮船运输业迅速发展,至1930年代,江南地区有各类新式船舶近2000艘,内河航运、近海航运几乎普及。另外,近代中国远洋航运均为英、美、日、意、德、法、荷等国邮船所把持。近代江南的铁路修筑,始于1876年英商在上海投资建筑的吴淞铁路,终于抗日战争爆发。政府对铁路也是采取支持的政策,“当其时,以铁路为救时要图,凡有奏请,立予俞允。”至1933年,江南地区已有京(宁)沪、沪杭甬、浙赣路杭玉段等系列铁路。公路运输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抗日战争前,江南地区公路已能到达绝大部分县城。随着江南交通发展,陆运逐渐超越了水运,沿线(铁路、公路)、沿海、沿边城市开始兴起,而原先沿河城市开始衰落。

——摘编自丁贤勇《日常生活中的江南:交通史视野下的一个解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物浦与近代江南地区交通体系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江南地区交通体系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2-07-0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文科)
3 . 交通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传统交通工具靠人力、畜力等自然力,效能低下并具有等级制色彩。19世纪中叶开口通商后,西方近代机械交通工具开始传入,中国的交通近代化也由此起步。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   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全长11公里。到1911年,全国铁路近1万公里。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在中国发展起来。190835日,上海第一条   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清末民初,像上海、天津等大商业城市已经基本完成了交通工具的新旧交替,在北京、汉口及各地省会等大中城市,则形成以新式工具为主、以传统工具为辅的并行交通结构。大城市周边以至边远城镇及广大乡村,交通工具的新旧交替呈阶梯性递减,边远乡村则仍然以传统交通工具为主。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的生活影响》

材料二

时间新中国的交通成就(部分)
1950中国民用航空正式开航
1956中国制造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出厂
1957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69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全长23.6公里,属于战备工程,不对公众开放
1981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1982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1988中国建成大陆第一条   高速公路—上海沪嘉高速
2008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2018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2019北京大兴机场正式通航
2020中国高速公路里程、高铁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近代前期交通发展的特点。
(2)阅读上表,结合所学,对新中国的交通成就进行解读。
2022-02-08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每个时代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中国第一个黄金时代从春秋末期到西汉王朝。在此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变,土地所有权从国君和贵族手中滑出,重新分配。新兴的地主阶级,向世袭的贵族阶级挑战……一个人的权力,决定于他的思想和能力,不完全决定于他的祖先成分……中国所有的古哲学思想和文化创造,在这个时代纷纷出现,使华夏人的思想学术进入空前辉煌时代。”


(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个“黄金时代”的社会巨变有哪些?

材料二   1894—1911年,我国共修建铁路约94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国有铁路仅占20%左右。列强按照各自的需要设计和修建铁路,标准不一,造成了中国铁路的混乱和落后局面。1912年,袁世凯宣布“统一路政”,把各省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用以抵借外债,列强夺得的路权达13000多公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执政以后,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合资”的方式修建铁路,共修建铁路约15000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计划地发展铁路。到1978年,铁路营业里程达49940公里,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1982年,我国政府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公里。


(2)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铁路所有权”和“铁路发展速度”两个角度中选择一个角度解读铁路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   二战后,美国向欧洲提供了一笔数字空前庞大的美元,并鼓励欧洲提出一个统一的复苏计划。 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同一年,美国通过新的贸易法,要求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这表明美国在相当程度上承认欧共体与美国的经济地位趋于平等。


(3)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对欧洲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0-05-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铁路之艰难进程

材料一   1867年10月到1868年1月,清王朝召集中央高官和地方大员集体讨论铁路事宜,李鸿章的意见最具代表性“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官不能治其罪,亦不能责令赔偿,致激民变”。

——《中国1864—1911:大清最后岁月非官方记事》

材料二   “用兵之道,贵审敌情。俄自欧洲起造铁路,渐近浩罕,又将由海参崴开路以达珲春。此时之持满不发者,非畏兵力,以铁路未成故也。不出十年,祸且不测。”“若一旦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气势立振,……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伺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

——1880年刘铭传奏请建造铁路

李鸿章写信给张佩纶说,刘铭传的建议是他“所欲言而久未敢言”,而“幸于吾党发其端”,“闻都人士近日讲求洋务者,多亦不甚以为纰缪,殆国运中兴之几耶!惟事体重大……亦恐穷年毕世,不易卒业,时政苦文法拘束甚矣,庙堂内外,议论人心皆难划一,无真能主持之权,即断无通力合作之日。是以徘徊审顾,未即属草,少迟姑就事理,略一敷陈耳”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十九

材料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1903年12月,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各省官商只要经过政府批准,都可以修筑铁路。次年年初,川汉铁路总公司在成都设立。川汉铁路共集资1670余万两白银,是当时各商办铁路中最大一笔路款。有学者说“这并不是因为当时川人最有钱,而是他们盼望铁路的心情最为殷切。”

至1949年为止,全国合计“修筑27380公里,拆除3290公里,保留24090公里”,有清一代修筑了9618公里铁路,其中9254公里是甲午战争后1895年至1911年间修筑的,平均每年修筑544公里,而在此以前每年修建20公里。

——采选自袁伟时:中国铁路艰难的接轨等

材料四:

帕尔森预言到,如果打通清国内陆腹地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完全可以将丰富的农产品运销到国外。帕尔森希望西方列强时刻牢记,20世纪清国的发展,将主要由清国自身的条件决定,而不会受到欧洲太多的影响。未来的大清国将会是一个吸收了一些外国观念但仍然保持本土特色的国家。

——《一位美国工程师在粤汉铁路沿线的观察笔记》


问题:
(1)兴办铁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非常重要的课题,由中国人主持建造的第一条准轨(标准轨距)铁路是什么?例举中国近现代史上向西方现代工业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另一个第一吗?
(2)根据材料,概述李鸿章在什么趋势下转变了对兴办铁路的思想。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兴办铁路”的解读。
2019-11-19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13年高考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9世纪,黑奴贸易成就了利物浦的起飞,而海外贸易推动了利物浦的繁荣与强大,利物浦港口成为海内外贸易的重要枢纽,码头和船坞相继建立,并配备了完善的仓库等基础设施。利物浦港口功能的日益强大推动内陆交通的发展。在英国运河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利物浦一直是运河网络的核心位置,运河的发展促进了曼彻斯特这些工业城市与利物浦的对内贸易,也使利物浦的进出口枢纽地位日渐巩固。利物浦与英国工业地区相连接的交通方式不仅仅只有运河,在工业革命的技术支持与经济要求之下,铁路迅速代替运河成为利物浦内陆货物运输的主要交通方式。四通发达的交通网络造就了利物浦在19世纪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港口贸易都市。

----摘编自袁广雪(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研究》

材料二 近代以来,江南轮船运输业迅速发展,至 1930年,江南地区有各类新式船舶近2000艘,内河航运、近海航运几乎普及。另外,近代中国远洋航运均为英、美、日、意、德、法、荷等国邮船所把持。近代江南的铁路修筑,始于1876年英商在上海投资建筑的吴淞铁路,终于抗日战争爆发。政府对铁路也是采取支持的政策,“当其时,以铁路为教时要图,凡有奏请,立予俞允。”至1933年,江南地区已有京(宁)沪、沪杭甬、浙贛路杭玉段等系列铁路。公路运输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抗日战争前,江南地区公路已能到达绝大部分县城。随着江南交通发展,陆运逐渐超越了水运,沿线(铁路、公路)、沿海、沿边城市开始兴起,而原先沿河城市开始衰落。

----摘编自丁资勇《日常生活中的江南:交通史视野下的一个解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物浦与近代江南地区交通体系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江南地区交通体系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0-06-11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崇左、防城港市2020届高三6月联合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