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铁路和公路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9年,赢得日俄战争胜利的日本人为了巩固其在“南满”的统治,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实施了城市“电气铁道"筹建计划早期有轨电车有1921年生产的带空气制动器的“41型",有19255月生产的带转向架的“301型”,还有19286月生产的“满铁”。白色电车专供外国人乘坐,中国人只能乘坐红色低级“劳工车”——侵略者将现代交通的文明成果带到这座城市的同时,也将殖民地的耻导深深地烙在大连人民的心里。

——摘编自老海《大连百年有轨电车》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连市交通公司的带领下,大连有轨电车得到了大规模修复和发展。20世纪5060年代是大连有轨电车发展的巅峰时期,总长48.9千米,车辆144台,职工5000余人,日均客运量45.33万人次。所有市民均可乘坐,为人津津乐道。大连有轨电车成为当时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据《大连公交110周年》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大连电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大连电车服务恢复与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早年在日本、欧美等地就学和从事革命活动,产生了“民欲兴其国,必先修其路”的思想。一个国家没有交通,或交通不便,“与国家之活动,不便甚矣,人不活动,则为废人;国不活动,则为废国”。“政府借债大半为解散军队,倘有铁道,则交通便利,可将内地之车队输于边疆。”交通“使人民交接日密,祛除省见,消弭一切地方观念之相嫉妒与反对,使不复阻碍,吾人之共同进步”,进而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他认为,铁路是“今日文明富强之利器”,铁道建设关系到“民国之生死存亡”。

——摘编自郭正秋《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述评》

材料二   中国铁路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高速铁路、重载运输、高原铁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中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67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高原铁路技术创造世界一流水平。同年81日,中国第一条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运营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截至201210月底,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铁总里程达到7735公里,里程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将铁道建设上升到“民国之生死存亡”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0年民政部核定奏准的交通《违警律》,是第一部完整的仿照西方设立的公共交通法规。其根本原则是限制个人随意性,保障公众利益。其中9项严重“违警罪”为:“一、于私有地界内当通行之处有沟井及坎穴等不设覆盖及防围者。……三、乘自行车不设铃号者。四、夜中无灯火疾驱车马者。五、以木石堆积道路,不设防围或疏于标识点灯者。……七、未经官准于路旁河岸等处设开店棚者。八、毁损道路桥梁之题志及一切禁止通行或指引道路之标识等类者。九、渡船桥梁等曾经官署定有通行费之处,而于定数以上私行加索,或故阻通行者。”

——摘编自李长莉等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1959年,公安部和其他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城市交通规则的补充规定(草稿)》,明确规定:车辆装载不准超过规定的重量,小型汽车时速不得超过60公里,客运汽车只准拖挂一辆,自行车在转弯时要伸手示意等,没有明确的处罚条例。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交通部分别公布了《机动车管理办法》和《公路交通规则》,把城市交通和公路交通分割开来,分别制定了法规。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务院于198610月决定改革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全国城乡道路的交通管理由公安部门统一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98839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1991922日)等一批重要的交通法规也相继出台。

——摘编自赵炳强《我国道路交通法规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0年颁布《违警律》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后道路交通规则的发展历程。
4 . 城市交通工具的发展史是与城市发展史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沈阳市公交发展历程表

时间历程
1907日本财团大仓祖把马拉铁道引至沈阳,是沈阳市公共交通客运的先驱,共在沈阳运营18年。
1925奉天市政公所修筑有轨电车正式通车,8辆有轨电车全部从德国购进。
解放初沈阳市的客运十分落后,市内仅存6条有轨电车线路和30台有轨电车。
1957电车线路达到7条,总长度57.6公里,营运车辆183台,其中有轨电车.143辆,无轨电车40辆。
19581958年,沈阳已有国产有轨电车170辆,居全国前列。
19751951年,沈阳开始创办无轨电车运输,到1975年,无轨电车达到264辆。
1984全市公共交通共有线路48条,电汽车1042辆。
1990沈阳市公共交通联营公司成立,在国营公交空白区陆续开辟公交联营线路。
1995开通无人售票线路,新型中高档无人售票车和双层客车大量投入使用。
1999无轨电车全部退役,由“福莱西宝、黄海、沈飞、华龙”四种车型545台汽车所取代。“电改汽”使沈阳公交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2000年至今面对日趋恶化的交通环境,沈阳市开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新增公交车2250台,使全市大公交车辆达到4357台,大公交线路达到119条。

——摘编自百度文库《沈阳公交发展与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沈阳市城市公交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沈阳市城市公交发展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力车(也称为黄包车、洋车等)诞生于日本。1873年,法国人米拉将它引入上海法租界,经传入就迅速发展,成为了城市交通的主体。姚觐元《弓斋日记》云:“乘马车剽疾而不适意,东洋车以人代曳疾驰,稳而价廉,处处皆有。”有钱人家通常置备私人人力车,称之为“包车”。它外表光洁华丽,车厢后面还钉块铜牌子,刻上“某宅自用”的字样。阔气的车也有装四只灯,有的还装有后尾灯,晚上老远的就能看见。据《燕京乡上记》说,高等洋车售价可达一百到一百二十银元。人力车夫挣扎在社会底层。胡适曾说道,人力车代表的文明就是那用人做牛马的文明。他们有的是失业的工匠,有的是本钱赔光的小商小贩,更多的是破产的进城农民。他们大多租用车行的洋车,“拥有辆属于自己的洋车”是穷其一生的愿望。到解放前夕,人力车已经剩余不到4000辆。1956年,上海最后两辆黄包车被送进了上海历史博物馆。

——摘编自曾彩娇《曾经的风景线》、潘春华《黄包车述说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人力车在中国近代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力车畅行中国近代各城市的影响。
2021-03-11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东北中心转移至盛京后,逐渐形成以盛京为中心且设有驿站的多条道路,如从盛京向西南到山海关的“御路”、向北到开原的驿道、向东南至凤凰城的驿道、向西达蒙古地区的驿道等。其中,山海关一盛京一开原线是通往吉林、黑龙江的必经之路,最为繁忙。

——摘编自王绵厚等著《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公路事业获得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公路发展加快,省交通局(厅)出台了《辽宁省公路工程施工定额管理办法》等文件,使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健全起来。至20186月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2.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12公里,干线公路网布局进一步优化。全省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工程1.97万公里,所有市县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达到AAA级以上水平。

——摘编自《辽宁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盛京地区道路交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公路交通发展的成就并分析其意义。
2021-01-24更新 | 5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英国在交通方面的巨大变革始于19世纪,显著标志是蒸汽机和汽船。而新世纪以来,英国“18世纪交通革命”的理念逐渐成为欧美学界共识。梳理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交通革命的内容从仅关注技术变革(蒸汽动力)的角度,到逐渐关注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效率、交通治理体系、融资方式等更多维的层面。关于18世纪交通史研究,随着经济社会史研究范式的流行以及新材料的运用,英国历史学家韦伯夫妇、英国经济史家约翰.克拉潘、法国历史学家保尔芒图、英国交通史学者威廉:艾伯特和经济地理学者埃里克:佩尔森等人对18世纪英国交通的认识不断提高。

-------之摘自沈琦《“18世纪交通革命”:英国交通史研究的新方向》

材料二从清末民国以来,相继出现了中国近代铁路史、中国公路史、中国航运史和中国运河史等研究专著。此外,断代交通史、区域交通史也创生和发展。然而,一些中国近代交通史的研究成果或孤立地讨论某种单一的交通方式发展史,或仅探研某个特定的交通方式对中国近代社会演变的作用,缺乏真正从整体审视中国近代交通史的视角。近年来,近代交通史研究异军突起,在坚持强调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掠夺、主权侵略前提下,注重对现代交通体系引入中国后引发的工业化、城市化、管理体制现代化及社会变动为特征的社会变迁研究,具有细化中国现代化的学术价值,又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

------据张学见《中国近代交通史研究再思考》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18世纪交通革命”研究取得进展的原因和该研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交通史研究的特点及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铁路发展历程

时间成就
1761年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巴兹铺设
1782年英国人瓦特发明能转动轮子的蒸汽机
1803年英国人特爱维狄制成蒸汽机车
1829年罗伯特(史蒂芬孙侄子)发明的火箭号机车创下47公里的最新记录
1857年英国首先使用了钢轨
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下铁路在伦敦通车
1883年柏林商品交易会首次展出电气火车
1890年第一条电气化地下铁路在伦敦通车
1925年第一辆柴油机车在加拿大使用
1964年子弹列车开始在日本东京与大阪之间的铁路上运行,平均时速163公里
1981年法国的高速火车刷新了客运火车的最高时速世界纪录,里昂到库尔塔兰,时速达到515公里

——摘编自中东铁路纪念馆馆藏资料

材料二: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时间成就
1876年淞沪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
1881年唐胥铁路开工建设,长9.3公里,有利于当时开平煤矿的煤运。
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由詹天佑设计并负责建造。
1956年大连机车车辆厂试制出中国首台“和平”号大功率干线货运机车。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摘编自宓汝成《中国铁路发展史》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2017年,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运营速度最快、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高速铁路网络,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这不仅改善了国内交通,而且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大动脉,从中国杭州、义乌等地出发的中欧班列可以抵达荷兰、德国、西班牙等国。

——摘编自《中国高铁缔造强国复兴之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世界铁路发展的特点及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发展的原因。
2019-03-30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东北三省三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1830年,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通车,客货两用,很快成为兰开夏棉纺工业原料和成品运输的交通动脉。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堪称第一条真正的现代化铁路,它向人们展示了修建铁路的技术和组织的基本原则,使人们看到了铁路交通的发展前景和给经营带来的好处。此后英国两度掀起修建铁路的热潮。英国铁路网在19世纪50年代形成。19世纪最后20年,英国人开始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投资修筑铁路。

——摘编自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一一经济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1825年铁路创行于英国后不久,有关知识即传入中国。1880年,刘铭传奏请清廷筹造铁路,他说:“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进行,然而机括则在急造铁路。”直到八十年代末期,清廷才定铁路为“自强要策”。据不完全统计,从甲午战争到十九世纪结束,英国掠夺中国路权达4880公里。甲午战争后到十九世纪结束,清政府修筑了约700公里铁路。

——摘编自李开弟《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1949年至1983年前中国铁路发展示意图

——据张阳明《我国铁路网布局的变化与进展》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世纪英中铁路建设的主要目的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与19世纪晚清相比在铁路建设方面的突出特点,并分析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意义。

2018-04-01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18届高三一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建国以来部分交通工具变迁

年代主要交通工具
50年代主要步行、独轮车,或牛马车;人力、畜力是主力。
1950年8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正式开航。它是十足的“新鲜事物”,当时坐飞机前,乘客都要先过秤,体重合格才能坐飞机―――因为飞机小,载重能力有限,如果乘客太胖,飞机就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60年代公交车并不普及,由于国内石油资源紧张,公交车顶有一个大的煤气包。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全长23.6公里,属于战备工程,不对公众开放。
70年代中国有“自行车王国”的称号。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省吃俭用才买得起,而且当时购买自行车得凭票。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
80年代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
公交车开始普及全国;
北京出租车黄色“面的”流行;
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90年代公交车已经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
80年代末90年代初,飞机还是个新鲜事物,线路和航班次数都很少。
21世纪私家车普遍,品牌众多,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
出租车更新换代,混合动力、无障碍出租车上路;
建设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的新型交通体系;
火车、高铁、地铁、轮船、飞机成为国人常见的出行方式;
新能源车辆加快推广。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交通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