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掺假问题尤为严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领球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食品药品行业是其关注的重要对象。这些运动不仅给罗斯福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且唤醒了广大的民众,最终加速了《纯净食品药品法》的出台,开启了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

——摘编自吴强等《转型期美国食品法律规制研究》

材料二   搞活经济的政策提供了致富环境,各类所有制经济企业追求商业利润的动机日益强烈,诱发变通、逃避、对抗监督执法的机会主义行为,甚至采取非法手段牟取暴利。1982年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法》)。这是中国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其篇章结构总体完备,内容体系较为完整。初步搭建起现代食品卫生法制的基本框架。1995年人大通过《食品卫生法》,标志着中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阶段。

——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推动食品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新时期食品安全立法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4年,总统罗斯福签署了《1934年购银法》。该法案命令财政部长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白银市价回到1.29美元/盎司。作为当时世界唯一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中国密切注视美国购银法事件的进展,从政府到金融界都向美方表达了强烈反对法案的意见,但美方并没有正面回应。对此,中国决定采取单方面措施,1014日,中国宣布自次日起对白银出口征收10%的出口税,但出口管控措施效果有限。到了1935年春天,国际银价已经比中国国内银价高出50%。193521日,在中国驻美公使馆至美国国务院的备忘录中称,“种种迹象证实,上涨的通货价值,就中国来说,实为灾难”。中国的批发物价指数1934年比1931年下降了23%,当年下降了6.5%,1935年又下降了2.5%。1935年月国民政府采取新方案最终度过这场白银危机。

——摘编自张婕《中国近代货币战争史》

材料二   2016101日,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第五种入篮货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人民币储备总额为1228.02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为1.23,较2016年同期增加0.15个百分点,是继美元(62.7)欧元(20.15)日元(4.89)英镑(4.54)加拿大元(2.02)和澳大利亚元(1.80)后的世界第七大储备货币。

——摘编自谈俊《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购银法》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和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有何新特点,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黄炎培、张謇等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职教社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的全日制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该校《设立之旨趣》曰:“鉴于我国今日教育之弊病在为学不足以致用,而学生之积习尤在鄙视劳动而不屑为,致毕业于学校而失业于社会者比比。根本解决,惟有提倡职业教育,以沟通教育与职业。……故特设此职业学校。”该校之办学主旨在于“一方面在使无力升学之学生得受适切之教育,以为职业之预备;一方面在辅助各种实业,以增进其生产能力。”……据统计,仅1929年这一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人员就组织进行了各种职业谈话1521人次。与此同时,职教社还与南京、重庆等地青年会联合设立职业指导所,在当地展开了大量的职业指导活动。

——摘编自吴国荣《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在罗斯福新政期间,多个救济机构中都有涉及职业培训,并在联邦资金上给予支持,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帮助失业者更好更快地获得工作,有尊严体面地拿到薪水。国会也看到了职业教育在保障社会就业和社会稳定方面所具有的经济优势,因此对《乔治-埃利泽法案》和《乔治-迪恩法案》的通过最终给予了认可。……在大萧条期间,这些新政救济机构开展的职业教育培训,极大的丰富和补充了学校的职业教育,这些新政救济机构开展的职业培训课程在时间更既具有灵活性,通过开设非全日制和夜校课程,保证了学员可以在业余时间参加职业再培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同时,这些职业培训课程也更加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学校内的职业课程偏向理论和学术型课程,受学校场地和设施所限,实践性的训练较弱。

——摘编自李纯童《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美两国当时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美国大萧条时期与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2022-07-18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年),1932年参加总统竞选,提出了实行“新政”口号。竞选和执政期间,政敌们常用他的残疾来攻击他,但是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卓越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将其变成优势。竞选时他说:“一个州长不一定是一个杂技演员。我们选他并不是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他干的是脑力劳动,是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依靠这样的坚忍和乐观,罗斯福终于在1933年击败胡佛,成为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经济大萧条的风暴席卷美国,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到处可见美国的痛苦、恐惧和绝望。罗斯福却表现出一种压倒一切的自信,他在宣誓就职时发表了一篇演说,告诉人们:我们唯一害怕的就是恐惧本身。“新政”抛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从经济危机的深渊中挽救了美国。罗斯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同盟阵营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积极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二战后他又对塑造战后世界秩序发挥了关键作用。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因突发脑溢血去世。美国记者约翰逊在罗斯福传记中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总统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总统的优秀品质。
2021-12-12更新 | 17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梧州市2022届高三10月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底,苏俄大饥荒时等待救济的农民


材料二 1922年,苏联耶戈列夫斯克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


材料三 (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二反映了苏俄的农业的发展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
2021-08-0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育才中学2002-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成为美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991年4月到2000年12月,美国经济运行实现了117个月的增长,是美国1854年开始有经济周期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扩张,也是美国进入“新经济”的标志。在这近十年的扩张中,美国经济的增长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态势:1992至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2.8%,1998至2000年,GDP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7%,3.5%和3.7%。

——杨芳《美国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什么?指出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新政“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021-08-0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育才中学2002-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农业的持续萧条,罗斯福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农业调整法》,通过削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等方式维持粮食价格,不致出现“谷贱伤农”。其次,政府还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援助,19331937年仅因干旱而给农场主的援助就达到10亿美元。同时,为解决农业过度开发和农产品过剩等问题,罗斯福政府还通过立法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形式,采取了如退耕还林等措施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到1940年,新政把相当于1930年耕地面积16的土地从农业生产中撤出来,并予以绿化。此外,美国政府还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从而大大提升美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力量。

——摘编自曾中平《罗斯福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政策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由此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粮食产量不足的困境,初步解决农民温饱问题。80年代中期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多次给乡镇企业以政策支持,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增收的巨大动力。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从全局出发先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振兴”等农村发展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1225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摘编自孙竹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农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罗斯福农业政策相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政策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其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616日,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令.该法令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以避免盲目竞争导致生产过剩。19358月,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改变以往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实施“福利主义”试验。该法包括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三个部分,规定年满65岁的退休工人,每月可获得10-85美元的养老金,所需资金一半由在职工人和雇主以保险费的形式交纳,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

——摘编自王斯德《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二战后英国工党上台于1946年至1948年,通过了一系列法令来建立了“福利国家”。此后,英国逐渐形成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其特点是全民保障,具有鲜明的普适性。但是,普适性原则与英国公民的普选权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怪圈,战后工党和保守党为了争取大选的胜利,在福利项目上互相攀比,花样翻新,致.使历年的福利开支呈现只能上不能下的局面,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矛盾逐渐激化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的停滞;其次是旺盛的需求与缓慢发展的国内经济之间的矛盾使得进口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英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不断降低,出口受控。二战后的福利国家体制已难以为继。

——摘编自赵枫《西方福利国家危机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美国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英国福利保障制度“难以为继”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据此谈谈你对实施福利制度的认识。
2021-07-0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傅任敢译《全国工业复兴法(节录)》

材料二 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内容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颁布该法目的。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2021-07-0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育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

材料三   图一: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曾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图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龙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这一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表现在哪里?
(2)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模式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从上述三个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2021-07-0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