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由此,国民政府教科书在1933年这样写道:“新政能否收获还是问题”。1935年又改为“新总统准备就任期间,美国境内突发空前的银行风潮……对此总统先颁布紧急银行法,更设立经济复兴委员会,厉行蓝鹰运动以复兴全国经济。”随着新政推进,二战的进程和罗斯福连任,人们对新政的认识也有乐观的一面,这期间,著名学者费孝通对新政进行大量的介绍和解读,1947年国民政府新版教科书对新政的评价更新为:“罗斯福执政以后,献身于国内复兴事业,重新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担任适于一个大强国的国际责任,当政数年,成效显著,第一届任期未终,国内经济状况几已恢复原状了。”

——根据人民日报整编

材料二   20世纪初,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致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 ……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人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己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根据人民日报整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政府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的态度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辨析材料三中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对中国的解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第一届国会于1789年7月4日通过了该国历史上第一部关税法案,但1789年关税法的平均税率没有超过8.5%,这使得英国工业制成品大举涌入美国市场,从而又对美国的新兴产业构成相当大的威胁。1816年美国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真正保护意义的法案——《1816年关税法》,对铁制品征收30 010的关税,对棉织品和毛织品征收25%的关税,而且对需要加以保护的工业原料进口征收较高的关税或特别关税。此后,美国不断提高关税,1930年,实施《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该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所有商品实际征收税率平均达到53. 2%,是美国历史上税率最高的关税法。此法案一出台,立刻在全球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国纷纷出台报复性措施,英国1932年采取了帝国特惠制,废除多边原则,提高关税,法国、日本、荷兰也采取了相似的策略。

——摘编自唐有东著《利润与私有制经济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国三部关税法出台的目的。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的消极影响。
2021-08-2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第三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这些团体和机构,性质不一,情况复杂,然而随着工作的进展,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问题的关注由点到面,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最终成效不大。

——摘编自彭大鹏(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简要回顾》

材料二   1933512日在《农业调整法》通过时,农业部长华莱士表示,美国“自由的个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唯一可以达成长期生产控制的方法,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他还动用政府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后来,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货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以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支持。他还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从1932年至1939年,英国农业基本恢复起来,农民的处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摘编自王丽.张婵等《论罗斯福的<农业调整法>及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绪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排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2年至1939年美国农业好转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年5月,美国通过《霍莱一斯姆特法》,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60)——100%。法令颁布后,中美贸易也大受影响。美国作为中国蛋类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1933年蛋突输美值不到1926年的10%。

——摘编自《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 1980年美国政府出于维护中美战略合作的需要,倾向于发展中美经贸关系,扩大双边共同利.但是1989年政治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中美关系陷入低潮,这大大影响了两国间的贸易往来。随后几年美国政府和国会又把中美相互给予的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挂钩,又借口武器扩散、中国台湾、西藏等问题,多次阻挠延长对华最惠国待遇,使原本姚粹的经济和贸易互利互惠问题演变成了两国间的政治问题。在贸易往来中,中国为美国提供了大量在美国由于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因素而无法生产或者不再生产的一般商品,中国也从美国获得了国内尚无足够替代能力的资本。但从两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来看,双方悬殊较大,如2003年中国贸易额仅占全球贸易总量的2%,而美国则为14%。在双边贸易的份额方面中国对美进出口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5%,而美国对华进出口仅占其进出口总额的2.5%。另外,在中美贸易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香港回归前,中美之间通过香港转口的贸易额一直较大,香港姑终在中美双边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当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此起彼伏。而且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两国之间的摩擦也中前期的产品限额、知识产权等微观经济摩擦逐渐走向后期的入世和执行入世协议问题贸晶不平衡问题、人民币利率问题等宏观经济摩擦。

——摘编自何薇《论改革开放以来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会通过《霍莱一斯姆特法》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贸易的特点。
(3)面对2017年以来中美不向断的贸易战,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商人进出口 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摘自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1929--1933 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更加助长了本已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各国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美国将关税水平提高至53%,推动了45个国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关税。

——《国际贸易学》

材料三   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做出贡献。

因而决心发展一种全面的、更加灵活的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这种贸易体制包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过去对贸易自由化所做努力的各种结果,以及本次乌拉土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结果。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吗拉喀什协定》


(1)材料一出自中国近代哪条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条款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9--1933 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怎样的对外贸易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策实施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贸易组织在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农业改革。罗斯福批准公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实行有储“休耕”,提高农产品价格。但是补助大多进了大地主的腰包,佃农几乎没有获得补助。获得资助的农场主采用机械干活,失业的佃农涌入城镇。沙尘暴严重的地区许多家庭得到了政府的直接救济。除此之外,联邦政府还提供了其他援助,包括提供粮食和种苗货款等。农业调整署向小麦种植户提供几百万美元的补助,鼓励改种其他作物,比如用能使土壤增肥的高粱代替导致土地贫瘠的小麦。联邦政府还出台了长期政策,旨在改变土地的使用方法,遏制水土流失,恢复草原植被。

——摘编自约翰·马克·法拉格等著《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改革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面对经济危机,上任伊始的罗斯福先后向国会提出数十个法案,引起了最高法院的强烈不满,频频以“违宪”要求罗斯福撤回提案。但奇特的是,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并未弹劾总统,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牵制总统权力。如《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可关停私营银行,参议院迅速成立“金融银行委员会”,负责召开被整顿银行的听证会,听取业主的申诉,判别其重新开业的可能。《联邦紧急救济法》的实施需耗资30亿美元,参众两院相应成立了3个委员会进行数十次听证,保障了法案的实效性。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共成立各类委员会50多个,有效发挥了“国会决策中枢”的功能,为美国渡过难关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魏汝明《浅析美国国会委员会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并未弹劾总统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不同历史时期牵制制度的差异。
8 . 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表:

材料三   ……在土地纲领上,应把重点移到雇农代表苏维埃,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单独组织贫苦农民代表苏维埃,把各大田庄(其面积约100俄亩至300俄亩,根据当地条件和其他条件由地方机关决定),由雇农代表进行监督,由公家出资经营。

——1917《土地法令》

材料四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3)材料三是俄国在某一时期颁布的一份土地法令,它对这一时期俄国革命有何意义?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颁布上述新政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9 . 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二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

(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

2018-09-22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通海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导致犹太难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美国接纳,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1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学习欧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由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今天,美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

——(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策》等)

(1)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

2018-07-0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18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卷六 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