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战争刺激了国内的生产,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据此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导致大萧条的重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C.生产力滞后于社会需求D.世界各国的恶性竞争
2021-03-10更新 | 657次组卷 | 9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地区五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仿真训练历史试题
2 . 二战前夕,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放弃了本国货币与黄金保持固定汇率的机制,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一趋势表明,当时
A.凯恩斯主义被广泛接受B.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
C.国际经济秩序面临危机D.多极化趋势明显增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33年7月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签订了一项《国际白银协定》。其中规定美国政府每年购银不超过3500万盎司,中国则承诺不出售1934~1937年销毁银元所得之白银。1934年6月,在美国国会内部白银集团的压力下,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1934年购银法》,规定美国政府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设法使每盎司的白银价格提高到1.29美元;或者把白银在美国货币储备金的比重增加到1/4。1934年8月开始执行该法,下令白银国有化并从世界市场购银。

——摘编自卢宁编译《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材料二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了《实施法币布告》,国家四大银行取得了法币垄断发行权,实行白银国有,规定法币与英美国家货币挂钩。法币的发行,标志着中国货币制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货币制度更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基本摆脱了外商银行对货币发行和货币定价的控制,国民政府四大银行真正获得了中央银行的地位。

——摘编自郝慧泽、席林《略论中国近代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1934年购银法》的主要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四大银行在币制改革之后确立“中央银行”地位的理由。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农业改革。罗斯福批准公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实行有储“休耕”,提高农产品价格。但是补助大多进了大地主的腰包,佃农几乎没有获得补助。获得资助的农场主采用机械干活,失业的佃农涌入城镇。沙尘暴严重的地区许多家庭得到了政府的直接救济。除此之外,联邦政府还提供了其他援助,包括提供粮食和种苗货款等。农业调整署向小麦种植户提供几百万美元的补助,鼓励改种其他作物,比如用能使土壤增肥的高粱代替导致土地贫瘠的小麦。联邦政府还出台了长期政策,旨在改变土地的使用方法,遏制水土流失,恢复草原植被。

——摘编自约翰·马克·法拉格等著《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改革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调节农业生产
C.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2019-09-19更新 | 253次组卷 | 39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够彻底,激进派人士最初对罗斯福抱有很大期待,他们希望通过“新政”,罗斯福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的危机,更能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对这两种不同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前者观点代表社会上层利益,后者观点代表社会底层利益
B.前者观点不利于新政的实施,后者观点极大推动了改革进程
C.前者观点从经济制度角度分析,更接近问题的本质
D.后者观点从关注民生角度考虑,更有利于社会进步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预。政府唯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任命约翰逊将军主持全国复兴总署工作。约翰逊采取的措施有:国家干预企业生产: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等。

材料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僵化模式指什么?在经济上的主要弊端表现在哪里?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这反映了
A.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
B.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宪法原则
C.国会的补救对新政的成效不大
D.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
9 . 《全国工业复兴法》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暂停部分反托拉斯法条款的实施;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并在它的认可和监督下,由资方、劳方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制定分别适用于各行业的法规。这一措施
A.剥夺了工业的合理利润
B.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损害了劳工的利益
D.加剧了社会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灾难,一举摧毁了众人的希望: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再也不可能重返漫长的19世纪的旧日时光。1929—1932年无疑是一道深谷”。材料中的大灾难是指
A.国际关系日趋恶化B.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危机C.世界经济危机D.世界大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