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7 道试题
1 . 世界市场19世纪中期逐渐形成,从那时起就出现了关于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之争,一直持续到今天,仍是世界舞台中一个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材料二 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19日通过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1948年美国出口贸易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3,到1972年,下降到13.7%,而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占33.7%。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世界现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基于这一政策,英国是如何用武力强迫中国减免关税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霍莱—斯姆特法令实施的结果,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关系及导致这种关系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世界市场的认识。
2010-11-08更新 | 5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5年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112
畜牧业(%)
100
72
121
121
粮食(万吨)
7.65
4.519
7.247
94.7

1913年—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
100
13.8
75.5
108.1

材料二

图1 廉价卖车            图2 黑色星期四华尔街          图3 美国人排队领救济
材料三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2教材
材料四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调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许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指出俄国(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在1913——1925、1926年发展的趋势?分别分析指出不同的发展原因?
(2)出现图1、图2、图3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分析危机的特点?
(3)依照材料四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4)结合材料一、材料四分析,苏俄和美国政府解决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2010-12-03更新 | 7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山东省宁阳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评论罗斯福的“新政”说:“今天国家正对没有特权的人进行保护,增加国民收入,并把此项收入更公正地分配给各类生产者,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美国政府不仅承担起保证社会安全的全部工作,而且还要成为工商企业的参与者和创立者。……现在,这个国家却从事建设和开办工厂、买卖货物和劳务、借贷货币、储藏商品、开办航运、经营铁路。”
——《今天美国的问题》
材料三:而自里根始,美国进行了所谓的放松管制,从航空业开始,电信、电力、运输等行业,接二连三地进行改革,鼓励国有资本私有化,取消市场准入的禁令,规定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该产业,而无须行政审批,这样就引入了竞争,打破以前的行政垄断。
——《历史上美、俄经济政策概览》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出的观点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的目的。
(2)罗斯福新政期间,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中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历史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回答,里根政府的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一改革产生了什么效果?
(4)上述材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4 .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美国繁荣时期的汽车长龙   图二:美国人被迫出售私人汽车 图三:巨大宣传画下排队领取救济金的美国人
(1)图二和图三反映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为应对这一事件,美国罗斯福政府采取什么对策?其实质是什么?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上述案例中借鉴什么经验或教训?
5 .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乱了旧的经济体系,加上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垄断程度的提高,使(美国)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种种矛盾和不平衡状态加深。……不光是投机商人大搞股票买卖,普通人也想买股票发财,没有钱就借钱买股票,政府推行方便贷款支持助长股票贸易。……1929年10月,以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大跌价为标志,发生了一场世界规模的经济危机。                  
——徐天新、梁志明《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美国罗斯福政府)1933年3月,通过整顿财政金融的《银行条例》;3月,颁布《社会救济条例》,并努力扩大就业机会;5月,促使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并成立了农业经济调整局;6月,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7月,第一次通过《国家劳工关系法》;8月,第一次通过《社会保险法》。……“新政”的实施不仅缓和了经济危机,而且使美国免于走上法西斯道路。        
——李剑杰《论罗斯福新政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如果罗斯福真的企图牺牲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来满足无产者阶级的利益,那么资本家就会拿别的总统来代替他。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赫·乔·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29年“世界规模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2010-05-11更新 | 6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黑龙江哈三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0年过后,美国经济在股票、债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虽然清教徒传统的价值观念仍在农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导道德观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以及享乐之风盛行……
——《环球时报》(2002年3月18日)     
材料二:要清除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减少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额的障碍;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罗斯福的坚决反对者,报业大王赫斯特说“新政”就是苛政(RawDeal);不是榨取富人(SoaktheRich),而是榨取成功者(SoaktheSuccessful)。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约翰·根室说他所听到的关于“新政”的最好定义,是说“那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另外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环球时报》(2002年3月18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克服经济危机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呈什么趋势?
(3)材料三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4)你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2010-07-24更新 | 3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吉林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7 .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其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仅在契约的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宋仁宗景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相当于现在城镇户口),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由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局限,宋代法制的发展没能引领中国的法制走向近代化……元朝统一后,将奴隶制蓄奴习俗带入中原,奴婢可以买卖,宋代形成的社会成员平等化趋势发生了逆转。同时宋代商品经济被局限在原本的封建经济体系内,商人不是独立的阶层,不能形成独立的阶级力量,这成为制约宋代法制进一步发展的经济性因素。
——摘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原因及“没能引领中国的法制走向近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二   1933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规定“自4月6日起,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于是中国银本位制度确定,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法币政策。(一)钞票发行权收归……。(二)废除银本位制,规定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纳粮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三)实行白银国有。……1936年,中国重要谷物收成的价值达法币56亿元,比1935年增加了几乎45%;工业品总产值为法币122亿元,比1935年增加了11%,资本主义生产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的58.6%,其中民族资本占88%。
——摘自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上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的主要原因。分析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的影响?
材料三 二战后,杜鲁门政府提出了“公平施政”的纲领,期间最重要的一项立法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这项法令责令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以避免再次出现3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那种大规模的失业。由于杜鲁门政府的种种措施,经过两年时间,美国实现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的调整而没有出现动乱的局面。1946年5月,戴高乐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法令。煤炭、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和包括法兰西在内的大银行都实行了国有化。……除了国有化之外,法国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某些保障,此项费用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这些法令和措施对于防止最坏形式的贫困和社会动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自《世界当代史》
(3)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简述其主要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法制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2010-05-31更新 | 5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门市2010年高考历史学科最后阶段复习经典例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