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危机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19世纪英法贸易冲突持续了两百年之久,19世纪30年代的中英贸易冲突持续了20年以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与西欧之间的贸易冲突实际持续了15年,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贸易冲突也持续了10年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三次大国贸易冲突期间都发生了战争,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发展冲突难以调和,修昔底德陷阱的成分明显。贸易冲突的背后,是政治经济利益剧烈冲突所致,贸易冲突往往只是守成大国的表面借口,根本上是要维护其原有的地位和利益格局,有效遏制新兴大国的经济崛起和现实挑战。

——摘编自黄汉民、范冬梅《大国崛起中的贸易冲突及其策略选择》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贸易矛盾不断加剧。在整体的较量中,日本处于劣势。日本大量出口货物都是依赖美国市场。若是美日关系破裂,日本的对外经济将严重萎缩,成千上万的出口成品将囤积在仓库,难以找到第二家这样豪放的买主。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政府开始想方设法提高其政治地位,最迫切的目标就是使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而这都需要美国的大力支持。

——摘编自刘思岑《美日贸易战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三2018年初,美国针对中国开始挑起贸易争端,不断单方面升级冲突,酿成近30年来烈度罕见的贸易战。2018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命令,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开启了关税战,中国运用关税手段进行反制。20198月,美国商务部宣布把46家华为实体列入管制“实体名单”,华为公司认为,美国此举是利用打压手段来保持技术领先的地位。20198月,美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目的是在汇率问题上对中国施压,迫使中国推动人民币升值,从而减少贸易逆差,促使制造业向美国回流,缓解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

——摘编自柳棕耀、陈琪《大国贸易冲突对比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生的三次国际贸易冲突的主要特点。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大国贸易冲突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日美贸易冲突中日本采取妥协政策的原因。
(3)依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手段和对策缓解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关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当时很多人认为苏联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度,与资本主义少数财阀垄断的民主不同,苏联实现了一种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同时,美苏复交、苏法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加入国联等都受到中国知识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当时中国知识界认为苏联妇女地位有较大提高,并认为苏联“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充满了美满的、愉快的家庭生活”,苏联教育是“计划着去迎合苏联人民的需要的”,就连莫斯科的夜生活也受到知识界的关注和赞誉。当时中国知识界在大力地介绍、评论苏联时,介绍评论最多的是苏联取得成功的法宝——计划经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国内兴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计划经济思潮,这体现了当时知识界希望中国迅速强大抵御侵略的愿望。

——摘编自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材料二   由于特殊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借鉴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并对其弊端进行了反思和调整。1956年,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关于资金的积累模式,他提出:“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1959年,毛泽东提出:“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摘编自鲁碧华《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介绍和评论苏联的角度,并分析当时中国计划经济思潮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原因,并概括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
3 .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了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材料二   西方国家极力把祸水引向他国。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把关税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除关税战外,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从英镑贬值开始,56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债权的启示》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这些办法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4 . 罗斯福新政期间的农业改革被誉为是“在美国试行的最勇敢的社会实验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自立国以来,农业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自由放任的生产经营模式为美国农业带来了巨大繁荣。从1914年到1919年,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增加了2.64倍,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产品平均价格分别上涨了114.7%和110.3%,农业总纯收入增加了近3倍。20世纪30年代初,农业受到严重打击,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1967=100)由1928年的64.8下降到1932年的29.5,下跌了55.5%,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3亿美元,下降了67%。

材料二   1938年2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明文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美国农业部先后主导建立了国家农业信贷署、农产品信贷公司等机构,负责对处于困境中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直接补贴及技术支持。政府还动用行政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从而达到“保证价格”的目的。新政期间,华莱士(时任美国农业部长)几乎在实施每一项国家干预措施时,都注意与农民进行“协商”,注意培养农民及地方的主动合作精神。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祖奇《亨利·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上半叶美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显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政期间美国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政前后美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角色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