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危机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来实行银本位制,而世界银价操于列强之手,加之货币种类繁多,发行货币权分散,对商品流通和内外贸易都是不利的。国民党政府军费开支膨胀,财政赤字日益扩大。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增加了对华商品输出。1934年美国用高价向国内外收购白银,导致上海中外银行的存银从1934年6月的58500万元降低为12月的33500万元,国内白银挤兑风潮迭起。1935年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发出关于币制改革的布告:自本年十一月四日起,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应准照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处治。

——摘编自黄如桐《1935年国民党政府法币政策概述及其评价》

材料二   危机期间很多国家采用货币贬值作为反危机的措施,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1944年7月来自44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以美国和英国达成的妥协方案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根据协定建立了两个国际性金融组织。由于美元成为了稀缺货币,1948-1958年,欧洲为了应付美元荒首先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内部实行自由化政策。195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许出现国际收支困难的英国提取5.62亿美元巨款,成为其发挥巨大作用的开始。世界银行也在1948年以后将贷款重心从西欧转向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进行法币改革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发挥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货币政策调整的因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1931年的美麦借款规定:“中国向美国粮市平价委员会购买美麦粉45万吨,此项麦价,嗣经结算,共美金9212826.56元,作为借款。”美麦连本带息,高出当时国产麦市价的30%以上。两年后,美国财政善后银行公司向国民政府再次贷款5000万美元,以购买美国的棉花和小麦。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图变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摘编自汪效驷《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原文有改动。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美、日争夺中国市场的主要手段,并说明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危害。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经济危机对三十年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为应对危机,采取的发展经济举措及其影响。
2021-08-2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3 . “逆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国的平均关税税率从40%提高到479%.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贸易利益,在193111月实施了《非常进口税法》,试图通过征收高关税的方法对某些进口产品进行歧视性贸易限制。法国通过修改关税税则对来自英国的进口商品加征15%的关税。

——保建云《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1960年代中期,西欧和日本的产业已经完成重建,开始对美国生产商构成挑战。1973年石油危机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减弱,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这一时期先后通过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和《1979年贸易协定法》,宣布从倡导“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

——余淼杰等《美国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引发各国实施贸易限制举措和禁航禁运管制,直接破坏了 WTO框架下国际自由贸易规则体系,其短期内会严重扰乱、破坏各国抗击疫情的防疫物资贸易往来,直接危及患者生命,中长期内会损害贸易规则,产生严重的贸易破坏效应。

——张茉楠《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及全球贸易的冲击与对策建议》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背景和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倡导“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调解贸易争端的国际组织框架?该组织本身存在哪些问题?后来被哪一组织取代?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如何应对新冠疫情对外贸的冲击?
4 . “逆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姆特一霍利关税法》,美国的平均关税税率从40%提高到47%。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贸易利益,在1931年11月实施了《非常进口税法》,试图通过征收高关税的方法对某些进口产品进行歧视性贸易限制。法国通过修改关税税则对来自英国的进口商品加征15%的关税。

——保建云《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1960年代中期,西欧和日本的产业已经完成重建,开始对美国生产商构成。1973年石油危机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减弱,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这一时期先后通过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和《1979年贸易协定法》,宣布从倡导“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

——余森杰等《美国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引发各国实施贸易限制举措和禁航禁运管制,直接破坏了WTO框架下国际自由贸易规则体系,其短期内会严重找乱、破坏各国抗击疫情的防疫物资贸易往来,直接危及患者生命,中长期内会因损害贸易规则产生严重贸易破坏效应.

——张楠《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及全球贸易的冲击与对策建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一霍利关税法》的背景和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倡导“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调解贸易争端的国际组织框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如何应对新冠疫情对外贸的冲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贸易联系开始增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在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案(Smoot- Hawley Act),开始向对美出口商品的国家译行征收关税。随后,受到该法素影响的对美出口国也开始对美国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由此引发的贸易战导致全球贸易额下降66%之多,世界经济因此受到严重拖累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材料三:1996——2006年世界总产出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对比


——联合国(2005——2006年世界经济概览》

材料四:什么是贸易战?一方对对方进口产品采取多重制裁措施,包括加征高额关税、反倾销、反补贴、实施贸易保障措施、增加非关税贸易壁垒、并以此要求对方国家开放市场调整汇率、改变其他经济贸易政策,对方国家随即展开类似的或其他的反制及报复措施。贸易战可以一轮或多轮后休战,回到谈判来上,也可能严重恶化拖延许多年,并波及两国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贸易政策变动的主要经济背景,这一政策的推行对世界市场有何影响?
(2材料一中美国国会通过斯穆特一利关税法案是由哪一重大事件所引起的?当时的美国总统是谁?他推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案的通过说明这一政策出现了什么问题?此后,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图表信息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国际贸易体系发展的史实说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指出贸易战的危害?面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我国应该采取什么立场?
6 . 贸易政策的变化是经济态势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英国一个国家控制了海洋,因此它不必再坚持重商主义的贸易垄断政策,相反,它开始向“自由贸易”方向、向“自由帝国”的方向发展。李嘉图认为:如果可以自由出口或进口而不加限制,那么国家将享受到举世无双和简直难以想象的幸福和繁荣。“自由贸易”理论、“贸易优先于统治”的口号成为新帝国的原则,英国依靠海上霸权,进行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由此大获其益,更加强了它在世界上的地位。

——摘编自陈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关税是自由贸易的核心问题。作为19世纪最强大的工业国家,这一时期的英国对绝大部分进口商品不予征税,并基本上废除出口税。1902年,为了缓解布尔战争所导致的财政紧张,英国财政大臣决定对小麦和面粉等征收进口税。1919年和1921年又分别颁布了《重要工业关税法》和《保护工业法》。1932年初议会通过《进口关税法》正式放弃长期以来奉行的自由贸易政策,转而走向全面保护的道路。虽然出于对往日辉煌的工业成就和殖民帝国的恋恋不舍,英国在这一转变当中出现了许多斗争和反复,但迫于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最终仍然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改弦更张。

——摘编自欧阳萍《从关税改革看英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贸易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英国贸易政策“改弦更张”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巨大变化”的表现。
(3)对外贸易政策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经济态势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2019-06-1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回归性考试(5月) 历史试题
18-19高一下·江苏南通·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20世纪30年代和二战后英国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旨在应对严峻形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关税保护的市场成为各国农产品的倾销地,使英国农业面临困境。1931年11月,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该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1932年通过《进口关税法案》规定对除小麦、玉米、肉类和羊毛以外的进口农产品征收10%的关税。1936年的《食糖工业法案》对甜菜进行生产补贴,到1939年,政府对甜菜的补贴金额共计约4200万英镑。1931年和1933年,英国政府先后发布了两部《农业市场法案》,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对农业市场进行调整,进而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刘倩《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农业改革与国家干预》

材料二 二战后,英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削弱了,这使英国统治集团不得不实行一系列稳定英国经济的改革。在经济方面,主张重要的银行和某些工业部门国有化,主张扩大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艾德礼工党政府执政六年间,共实施了八个国有化法案,其中包括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实行国有化,到工党下台的1951年,国有化的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农业面临困境的背景,概括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改革的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推行经济改革的背景,并简述此次经济改革的积极影响。
2019-07-1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20世纪30年代是英国农业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1932年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下降约34%,尤其是谷物、羊毛等农产品价格下降更为明显。其中,小麦在1927—1931年的平均价格降幅达到47.1%,羊毛从1928年的每磅37便士下降至1931年的每磅14.7便士。1931年英国农产品进口量比1927—1929年增长了17%,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过度生产的情况。在农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受谷物生产萧条的影响,很多地区的农耕土地在销售以及租赁方面都没有市场。

材料二   1931年11月,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该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英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设立农业研究委员会——致力于将农业教育推广到地方层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刘倩《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农业改革与国家干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策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为摆脱农业困境采取的措施,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影响。
9 . 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贸易联系开始增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关税大战也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是国际贸易的进一步趋于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杨起善《复关对策研究》

材料三   1996—2006年世界总产出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对比



——联合国《2005—2006年世界经济概览》

材料四   自贸区挂牌以来,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外资企业对上海自贸区的认同度不断提高。累计新设企业3.5万家,其中新设外资企业超过5500家,新设外资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接近内资企业的2倍。尤其是自贸区扩区一年来,全市近一半外资企业落户在自贸区,新设外资企业数占比从自贸区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一年来的20%,说明外资企业对上海自贸区的认同度不断提高。

——摘自《新民晚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贸易政策变动的主要经济背景,这一政策的推行对世界市场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的“货币竞相贬值”是由哪一重大事件所引起的?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国际社会在二战后初期开展“协调与合作”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图表信息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国际贸易体系发展的史实说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综合以上材料,请你对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提出合理化建议。
10 . 罗斯福新政期间的农业改革被誉为是“在美国试行的最勇敢的社会实验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自立国以来,农业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自由放任的生产经营模式为美国农业带来了巨大繁荣。从1914年到1919年,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增加了2.64倍,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产品平均价格分别上涨了114.7%和110.3%,农业总纯收入增加了近3倍。20世纪30年代初,农业受到严重打击,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1967=100)由1928年的64.8下降到1932年的29.5,下跌了55.5%,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3亿美元,下降了67%。

材料二   1938年2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明文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美国农业部先后主导建立了国家农业信贷署、农产品信贷公司等机构,负责对处于困境中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直接补贴及技术支持。政府还动用行政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从而达到“保证价格”的目的。新政期间,华莱士(时任美国农业部长)几乎在实施每一项国家干预措施时,都注意与农民进行“协商”,注意培养农民及地方的主动合作精神。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祖奇《亨利·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上半叶美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显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政期间美国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政前后美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角色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