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围绕材料,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1-01-20更新 | 227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孤儿避难所成为照料贫困家庭儿童的一种普遍方式,教会及慈善人士通过建立孤儿院、儿童救助站等福利机构对儿童予以救助。但在工业革命后,由于城市中孤儿与弃婴数量的增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机构养育也因其缺乏家庭养育氛围等种种弊端遭到诟病。因此,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城市中的贫困儿童开始基于反机构化、反城市化的理念被安排到农村家庭去。然而进入20世纪,特别是经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前人们认为社会福利主要依靠自救与互助的想法被抛弃,民众要求政府担责。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同年,实施了面向孤儿、单亲家庭或失能父母家庭儿童的“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联邦政府承担总支出的50%-79.6%。

——据满小欧等《美国儿童福利政策变革与儿童保护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以来孤儿救助方式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农业调整法》实施,大农场主在市场价格低落的情况下“将地租给国家”,借此获得政府津贴。据统计,“新政”后大农场主出售自己的农作物收入比“新政”前增加了二分之一多,但农业资本家却大批解雇农业雇佣工人,以减少工资支出。这可以用来说明
A.《农业调整法》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B.“新政”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C.“新政”是为缓解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
D.调整农业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
4 . 经济政策影响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主张
商鞅“凡将立国,事本不可不专”“能事本禁末者,富”
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雍正帝“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材料二新政期间罗斯福极大地提升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创建了一批政府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通信委员会、工程进度管理署、公共工程管理署,等等……罗斯福认为,他正在拯救资本主义和民主。

——摘编自[美]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材料三农业总产值1981年比1980年增长5.7%,1982年预计比1981年增长5%,两年平均每年递增5.3%……特别可喜的是,许多农业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在一两年或两三年内迅速地大面积地改变了面貌,这是建国以来很少有的。这就最有力地说明,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摘向《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82年政府工作报告)


(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该政策的主要目的。
(2)概括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新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党和政府在农村实施的主要政策,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是美国总统权力消长指数示意图(1787年至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马玉洁《1933年后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张分析》


根据美国总统权力消长指数示意图,指出20世纪以来美国总统权力消长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6 .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2020-04-04更新 | 345次组卷 | 100卷引用:2011年山东省邹城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7 . 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C.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2019-05-18更新 | 262次组卷 | 35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邹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A.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B.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019-05-15更新 | 258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9 . 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A.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B.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C.为美国争取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D.缓和阶级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状况

10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材料一:陆南泉在谈论苏联经济时说:“落后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用集中的方式来整合它的资源,来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落后地区,但是这个过程也存在很多弊端和潜在的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斯大林如何采用集中的方式来整合苏联的资源

并分析这样做给苏联带来哪些成就又出现哪些弊端?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的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3)材料三反映了这些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2018-02-0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