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外,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吴怡冉《斯大林模式探析》

材料二   1985年的四月全会上,苏共中央提出了“加速战略”(即“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加速”口号反映了苏联人民要求发展经济。缩小与西方国家差距的愿望,但这一发展战略仍然是不计投入成本的,只强调增长速度。忽视经济结构的调整,没有逃脱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片面增长的老路。198623月,苏共召开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在批准“加速战略”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苏联1986年至1990年及200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反映了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层急于求成和好大喜功的心理:乐于制定宏大的战略,而不是艰苦细致、脚踏实地推进改革与发展。几年后,随着政治斗争的激烈,这些宏大的改革与经济发展战略便被束之高阁。

——摘编自张树华《苏联经济是怎样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一步步走向深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2 . 下面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年)示意图。20世纪 80年代两国粮食产量状况出现巨大差异的重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B.外交因素C.政治因素D.人口因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苏联第六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生产资料生产增加70%,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大约60%。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批准了国民经济的七年计划,提出要在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进一步大力发展一切经济部门,不断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表明当时苏共
A.试图改变经济建设中的盲目性B.致力消除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
C.在新形势下持续调整工作重心D.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根本性突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苏共24大时勃列日涅夫指出,1970年苏联职工工资月均146-149卢布。26大时他指出,1981年苏联职工月工资是168卢布,比10年前增长40%。而1973年石油危机后油价暴涨,1974-1984年,苏联石油出口收入保守估计1760亿卢布。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十年间职工收益增长40%B.通过石油收益积极改善民生
C.经济建设逐步陷入危机D.遭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围堵
2022-04-20更新 | 660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九)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如表体现了苏联“八五”期间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学者认为,该时期的新经济体制是列宁新经济政策之后最为成功的一次改革。两次改革的相同之处在于苏联“八五”(1965~1970)部分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长率
社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国民收入社会劳动生产率
7.4%8.4%7.7%6.8%

A.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B.探索社会主义的过渡道路
C.对消费品生产有所重视D.以行政命令解决实际问题
2022-04-02更新 | 448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各时期农民平均生活水平估算

人口数(万人)粮农并家口数(万人)耕地数(万市亩)粮田数(万市亩)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土地数(亩)平均亩产(市斤)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者毛粮数(市斤)扣除成本加工后的人均粮食数(市斤)除本身口粮外可向社会提供粮食数(市斤)
明万历时12000972071551.166075.46.82561741808458
清乾隆中2000017000103610.993249.85.53101705791441
清嘉庆中3500029750105043.694460.53.23191021474121
清末期4000034000112596101336.4328786140050

——摘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

材料二   因粮食和食品供应困难,1962531日苏联政府宣布提高食品零售价格,引起社会激烈的反应。为避免社会不满情绪升级,赫鲁晓夫被迫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70年代,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由于苏联外汇不足,苏联政府便不断抛售黄金,并动用外汇储备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向西方大举借债以支付购粮款;…俄罗斯历史学家皮霍亚在其著作中记载了这一时期的一些现象:“商店里的食品越来越少,尤其是肉类和奶制品。后来,植物油、面包和大米突然间变得短缺起来。在1962-1963年,许多州的大部分食品实行凭票供应。“号召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的声音此伏彼起…所有这一切最后换来的是大失望、共产主义信念危机、冷酷无情、厚颜无耻和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

——摘编自黄立茀《粮食供应危机与苏联剧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粮食供应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2022-03-29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西方陷入经济危机时,大规模地引进技术及设备。为此,苏联专门成立了全苏专利贸易公司,与西方各国在科技产品方面的许可证贸易活动明显增加。19761977年,苏联向美、日等发达国家进口的先进技术设备价值高达115亿美元,集中于精密仪器、电子设备等领域。1978年苏联从日本购买8万吨的大型活动船坞,既可修理大型客轮和货轮,也可修理4万吨级航母。通过与西方国家签订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协定以及在西方国家开办合股公司,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合作项目遍及航空、电子、环境保护、农业、食品工业等领域。这些合作协定稳定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长期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彼此在经贸和工农业方面的合作迅速发展。

——摘编自杨家荣《苏联引进西方技术的第二次高潮》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技基础异常薄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寻求外来技术。我国从苏联引进一系列成套设备用以重大基础项目建设,价值37亿美元。苏联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留学生,并派遣专家学者赴华指导我国科技研究。通过从苏联等国的技术引进,我国有关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避免了一些弯路。

——摘编自吴奇志、聂文星《让历史告诉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苏联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苏联相比,指出新中国初期技术引进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国营商店里一公斤肉大约收款1.8卢布,而国家对一公斤肉的补贴多达3.5卢布,食品行业中仅此一项,每年的国家补贴总额就在600亿卢布以上,而整个国家预算是4800亿卢布”。这表明苏联
A.计划经济体制已无法维系B.戈尔巴乔夫改革关注民生
C.经济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D.社会的保障体系较为健全
2022-03-18更新 | 948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2023届高三第一届解题大赛历史试题
10 . 如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苏联1981年计划完成情况
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
工业全部甲类工业
(生产资料)
乙类工业
(消费资料)
计划增长率3.44.14.14.27.2
执行结果3.23.43.33,6-2

A.农业为重点的改革宣告失败B.政治改革加剧社会动荡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开始显露D.经济体制问题积重难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