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1 道试题
1 . 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选择的突破口是机器制造业,对产业技术装备拨款2000亿卢布,希望带动科技创新,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下列对这做法评论正确的是
A.推动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B.优化了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
C.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D.经济改革战略突破口选择不当
2 . 1971~1985年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下降了-半以上(从1971~1975年的年均增长5.7%降到1983年的2.6%),其他一些综合经济指标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这反映出
A.军事对抗中苏联的劣势相当明显B.勃列日涅夫改革强化了苏联体制
C.改革并未激发苏联的发展动力D.计划经济模式恶化了苏联经济
2021-09-2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南宫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据赫鲁晓夫回忆:“我结婚时还很年轻,1914年我才20岁。我一结婚就有了自己的房子。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我一个普通做钳工的,老板还满足了我的住房需求。令我感到痛心的是,我,一个普日的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住房条件比我的弟兄们现在还要好。”这一感叹反映出
A.赫鲁晓夫希望回到资本主义制度B.当时苏联经济发展的水平低于1914年
C.赫鲁晓夫已经开始反思苏联体制D.苏联工人的社会地位不如沙皇时期
2021-09-29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南宫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赫鲁晓夫传》作者麦德维杰夫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充满了局限。他认为随着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的确定,“个人专断”“唯意志论”也日益增长。这样的思想让他在改革之时“给了社会一点自由,但随即又自己拧紧了水龙头”。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延续了个人专断的作风B.完全继承了斯大林体制
C.政策前后摇摆不能坚持D.对体制的弊端认识不足
5 . 下图是苏联经济发展概况(单位:亿卢布)。这可以用来说明苏联
A.工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B.国民经济向良性方向发展
C.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D.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提出“用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倡导“民主化”与“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这些举措对苏联共产党产生的根本性影响是
A.使苏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造成了苏联共产党党内外思想的混乱
C.从根本上动摇了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D.促使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2021-09-24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27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了改变国民经济衰退的趋势,继续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首先对经济进行改革,但难以奏效。导致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难以奏效的根本原因是
A.苏联政治体制制约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B.戈尔巴乔夫不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
C.苏联丧失了全部的国际农产品市场
D.苏联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引发经济全面衰退
2021-09-24更新 | 23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27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尽管经济与工业方面取得成效,但在体制方面,却致力于“保持和重建斯大林时期的秩序与机制”。这反映出
A.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目的是致力于恢复斯大林模式
B.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与成果被勃列日涅夫全盘否定
C.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斯大林模式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仍然对苏联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2021-09-24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27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苏联1926年到1952年,城市人口增加了2倍;1940年到1952年,工业总产量增加了1.3倍,农业总产量只增加了10%。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农业的客观背景是
A.农业发展无法适应苏联人口和经济的发展
B.赫鲁晓夫比斯大林更关注农业发展
C.农业是苏联经济中最有增长潜力的部分
D.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领导地位
2021-09-24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27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10 . 1956年苏共二十大制定“六五”计划规定,五年内生产资料生产增加70%,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大约60%。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修改了“六五”计划,提出了要在3~4年时间里肉、黄油、牛奶产量赶上美国。这表明当时苏共
A.试图把工作重心转移至经济建设
B.准确定位美苏差距加快工业发展
C.逐步放弃与美国冷战的外交战略
D.力图消除斯大林模式的负面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