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苏俄至苏联时期不同的经济政策及其主要内容。

政策时间主要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征缴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粮食;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日用品;普及一切阶级的成年人义务劳动制,贯彻“不劳动者不食”的原则;实行大中小工业国有化。
新经济政策19211927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除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外,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取消义务劳动制,实行按劳分配。
苏联模式19271991推行农业集体化,农庄按国家计划播种,按国家定价征收粮食;推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管理上推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否定商业和市场的作用,商品交换也仅限于个人消费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苏俄至苏联的经济政策”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 . 社会主义建设及发展。阅读材料:
经济政策或发展模式推行时段主要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新经济政策19211928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工业: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按劳分配。
斯大林模式1928—苏联解体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排斥市场调节,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

“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摘编自1921年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列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
3 . 【大国崛起】

——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信息有关联,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
2021-08-1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模式”或“道路”是现代化的执行方式,也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它能否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模式”或“道路”与地域、文化背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直接联系;位于不同地域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也可能形成类同的“模式”。换句话说:地域框架内的文化与历史对现代化道路会起重要作用,可是相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可能走上相似的发展道路。不同“道路”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没有哪一种“模式”是绝对正确或绝对的“好”,也没有哪一条“道路”放之四海而皆准。

——摘编自钱乘旦《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结合材料与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现代化的模式或道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现代化发展模式

材料   罗荣莱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在200年的历史进程中,各国现代化走过的道路形形色色,按其经济形态大致可归纳为三大发展类型(见如图)资本主义类型(简称C型)、社会主义类型(简称S型)和混合类型(简称M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现代化发展模式”,任选一种模式或综合多种模式自拟论题,联系史实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4-11更新 | 2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根据近代以来后发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如下一组命题

1.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就愈不可能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直接过渡,而需要通过若干中介阶段;

2.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国权问题(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权问题(个人解放),是民族的生存权而不是个人的人权;

3.一个国家愈落后就愈需要强调权力集中,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运作,建立威权主义政府;

4.一个国家工业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评析材料中的命题(就任意一点表示赞同或反对,也可以另有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围绕材料,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1-01-20更新 | 228次组卷 | 2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能力测试(五)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在西方经济一团糟的时候,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1928—1937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因此,五年(1928—1937年)计划和大萧条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里居有突出的地位,它们一者衬托了另一者,两者都产生了至今仍可感觉到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从材料中提取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并做到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党报和中央领导人对苏联经济模式反思中的许多细节,反映了中、苏许多的重大历史现象。部分反思内容如下:1954年,《人民日报》反思道:“苏联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切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苏联过去所走的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反思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苏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细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历史事件简表。

美国苏联中国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1933年,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
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使美元贬值40%。
1934年5月22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总统提议的《购银法案》。
1935年,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通过《社会保险法》
1928年起,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9年,开始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9年5月,苏联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
1935-1937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统一发行货币,实行纸币制;禁止使用白银,白银收归国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


从表中提取三国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