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根据近代以来后发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如下一组命题

1.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就愈不可能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直接过渡,而需要通过若干中介阶段;

2.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国权问题(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权问题(个人解放),是民族的生存权而不是个人的人权;

3.一个国家愈落后就愈需要强调权力集中,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运作,建立威权主义政府;

4.一个国家工业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评析材料中的命题(就任意一点表示赞同或反对,也可以另有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合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实

观点

斯达汉诺夫是苏联顿巴斯煤矿的一名普通采煤工人。1935年8月31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6小时)挖煤102吨,超过规定的工作额度13倍,一举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事迹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斯达汉诺夫运动。

1935年11月斯大林称赞“斯达汉诺夫运动”的意义是“表现了社会主义竞赛的新高潮,是以打破当前的技术定额,打破现有的设计能力……为目的的男女工人运动,它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斯大林选集》

1942年5月毛泽东在获知赵占魁(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的事迹后说:“奖励赵占魁这件事做的很好,这不是奖励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边区和其他根据地提高生产,改进工作的新生事物,赵占魁同志就是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

1964年联邦德国人克劳司梅特纳认为,斯达汉诺夫运动出现的主因是由于苏联实行的计件工资制度,这个制度实际具有资本主义剥削的性质,人们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努力工作是因为他们希望获得工资外更多的收入

—《苏维埃人剖视》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前的现代化在不同国家各具特色,如从动因的角度分类,西欧被称为原发性内发型的现代化,日本被称为传导性外发型的现代化,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从社会制度角度来说,都属于一种模式,即资本主义模式。20世纪的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反映出历史发展既是统一的,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同时历史发展又是多样的,各民族有必要也有权利根据本民族的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摘自杨宁一《新视野   新知识》


评析材料中任意一个观点(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材料二   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巩固,农村中的贫穷和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已经消灭。三年以前,每个劳动日只能分到一两公斤粮食,而现在(1935年),产粮区的的大多数集体农庄庄员每个劳动日已能分到五至十二公斤粮食,许多人甚至能分到二十公斤,此外还能分到其他产品和现金。已有几百万集体农庄农户,在产粮区每年分到五百至一千五百普特粮食……集体农庄富裕起来了。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

——摘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经斯大林亲自修订,1938年出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料真伪与史料价值的关系。
(2)请运用材料一关于史料辨析的思想对材料二的史料价值进行评析。
6 .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对其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苏联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B.消除了苏联社会的专制与不公平现象
C.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新
D.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并且存在着弊端
7 . 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了。”苏联“垮了”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失败B.西方的“和平演变”
C.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恶果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8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3年蔓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农业受到进一步打击。如果以1967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00的话,1928年这一指数为64.8,1932年只有29.5,其中谷物和牲畜的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63%和56%。农场主的现金收入也从1929年的113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47.5亿美元,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8亿美元,分别下降了58%和67%。到1930年负债农场达252万个,占农场总数的38.5%。

——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

材料二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农业方面缓解危机的措施及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在农业建设中应吸取哪些经验。
2019-07-16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材料二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材料三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20年代列宁的探索有什么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作为苏联经济学家的布哈林又看到了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出怎样的启示?
10 .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其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
B.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强调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C.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体现了国家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依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
D.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