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历史图片:

材料一苏联宣传画:第一个五年计划(图1

材料二1929~1937年集体化农民占农户总数比例变化(%)(图2


材料三1928~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一五”计划的目的和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有什么特点?它产生了哪些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苏联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主要弊端。
2021-01-21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对农业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从苏联(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2020-03-07更新 | 564次组卷 | 22卷引用: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练习题
3 . 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备受俄罗斯农民喜爱。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苏联曾经推行禁酒政策,但酗酒和自制烧酒现象依然盛行。30年代,苏联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公民道德水平大幅度提升B.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
C.法西斯侵略导致局势紧张D.经济危机波及苏联
4 . 1927年,苏联的社会主义成分在工业中所占比重为86%,在批发商业中占95%,在零售商业中占65%.到1934年,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在国民收入中占99.1%,在工业总产值中占99.8%,在农业总产值中占98.5%,在零售商品中占100%.由此变化可推知,苏联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C.逐步建立起单一的公有制结构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020-11-20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图是1925年到1931年苏联与部分西方国家的煤铁产量增长对比图,该图反映了
A.苏联工业基础超过同期西方主要国家
B.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政策导向作用明显
C.经济危机使美德法工业产值严重下滑
D.苏联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发生质的变化
2020-11-01更新 | 2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选科新题型测历史试题
6 . 下图反映了不同年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大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对图中比例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美国遭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B.计划经济对苏联工业的作用巨大
C.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已丧失D.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较为激烈
7 . 列宁当年揭露日俄战争双方都是为了“争夺满洲和朝鲜”,“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1945年9月2号斯大林对日本投降发表的《告人民书》中,将1904年的日俄战争说成是日本对俄国的侵略,说:“那次失败是我国的一个污点”,俄国等待着“污点会被清洗”。这种变化反映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
A.对外扩张的大国沙文主义B.希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C.奉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D.推进世界革命与输出社会主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在经济上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发展落后。在列宁看来,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工业化)。列宁把实现工业化形象地比喻为: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跨到大机器的、工业的、电气化的马上。但这一战略的推行很快就因为农业生产的迅速萎缩和农民的激烈对抗而宣告失败。列宁意识到,发展整个经济,首先是发展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积累。但作为列宁后继者的斯大林则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最终成为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摘编自詹晓良《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陈痛一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析》

材料二   194912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向新政府提供3亿美元贷款。从此开始了两国长达近十年的政治蜜月期。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1957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6.7%。1978年以后,针对企业活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并积极进行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新时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到1998年,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为49.3%,重工业比重为50.7%。

——摘编自高晓春《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为实现工业化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工业化在起步阶段的特点。新时期工业化进程又产生了哪些变化?据此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启示。
2020-12-16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外国干涉军威胁的消失,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正面临着另外一场新的危机。当时列宁就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随着危机的不加深,列宁亲自过问这一问题。在多次接见农民代表团,并与农民交流后,列宁逐渐认识到,在坚决镇压叛乱的同时,必须改变经济政策;特别是对农民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经济;才能维护工农联盟和稳定政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摘引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新生苏维埃政权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政治危机”的表现,并阐述苏俄政府为解决这点“危机”对农民采取的具体对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后来僵化的“苏联模式”与当初“列宁的思路”的最大变化。概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如何借用“列宁的思路”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2020-08-27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冲击的方法”和“围攻的方法”分别指苏俄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与“冲击的方法”相比,“围攻的方法”有何显著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并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弊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角色发生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