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至于采取怎样的实业发展道路,张謇认为:“(不能)举全世界所有实业之名,一时并举。”他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国人但知赔欲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
——摘编自熊映梧《对中国近代几种富民强国主张的评说》等
材料二 “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指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政。”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新中国对发展道路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6):仿效苏联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脱钩,建立中央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第二阶段(1957-1978):试图突玻苏联教条主义的束缚,独立地探索中国式的超前工业化的战略,主要是强化政治手段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毛泽东式的改革。第三阶段(1979年始):推行从封闭式的现代化路线向开放式的现代化路线的重大转变,主要是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从单一经济成分转化为多种经济成分,实质上是转向一种中国式的混合经济模式。
——摘自罗荣渠《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张謇提出的救国道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发展道路的积极愈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斯大林工业化战略的内容及其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工业化战略的实践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三个阶段我国工业政策的发展变化,并归纳指出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基本经验。
2 . 阅读材料。
材料一:“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既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又提供了资本,实现了农业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土地的分离,是一场土地制度的大变革,即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代替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村的封建剥削关系转变为农业资本家对农业工人的雇佣剥削,促进了英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业机器的应用和推广创造了条件。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盛)
依据材料一归纳英国圈地运动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一定保障。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但强制性的政策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进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影响农业生产总量,并减少可能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剩余”价值和市场份额。                                                              ——钱乘旦、杨豫《世界现代化进程》
苏联开始实行“全盘集体化运动”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它为工业化作出了哪些贡献?及带来了哪些严重问题?
材料三: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业经济束缚落后的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的问题特别严重。由于中国工业化战略启动时人均国民收入只有约60美元,在这种低水平状况下,只有选择农业养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化背景分析》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选择农业养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材料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政策在国民经济政策中的定位发生了变化,较以往显著区别有:一是把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政策措施与工业化脱钩,从产业结构发展层面考虑,要求工农业协调发展。二是改革前侧重讲农业对工业的支援,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强调工业对农业的支援。
——《中国共产党对工农业发展关系的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哪些改革?效果如何?依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的农业政策在国民经济政策中的定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综合上述问题,对你有何启示?
2016-11-18更新 | 8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重庆西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5月考试历史卷

3 . 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

——罗马法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于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四年,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一律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任期二年,按各州人口比例选举产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据1787年《美国宪法》整理

(2)根据材料二归纳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法制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的一切权力属于城乡劳动者,由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行使。

——据1936年《苏联宪法》整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6年《苏联宪法》制定的背景及其意义

2017-08-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恐怖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是写照。
——摘编自韦庆远《明清史续析》
材料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工会,没有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的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着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
(3)指出材料三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
(4)在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016-11-18更新 | 9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重庆市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重大的问题之一,古今中外都是如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岁(196年)(曹操)用枣袛、韩浩等议。始兴屯田,裴注引《魏书》曰: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一《武帝纪》

材料二   的确,我国播种面积已经达到战前标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是的,这是事实。粮食总产量在去年已经等于战前生产标准,就是说已经达到五十亿普特,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这是事实。尽管如此,我们所生产的商品粮食却比战前少了一半,而输出国外粮食比战前少了百分之九十五左右,这是什么原因?这首先和主要是因为十月革命使我国农业的结构发生了转化,使它从生产商品粮食极多的地主大经济和富农大经济转为生产商品粮食极少的小农经济和中农经济……

——1928年5月28日斯大林和红色教授学院等大学生进行的谈话节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曹操实行屯田的历史背景和效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和战前相比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主要原因。
2020-12-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国家财政收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英关税、土地税及其在财政收入所占比率》(单位:白银万两)

年份英国中国(明朝)
关税
收入
所占
比率
土地
税总额
所占
比率
关税
收入
所占
比率
土地
税总额
所占
比率
14906.75%30.421.77%30.17%161493%
15527.511%28.340.81%80.45%130973%
16023.614%6525.52%200.87%184480%

——刘昀:《14—17世纪中英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比较研究》

材料二 (清代)关税收入总额直线上升,至清末已比鸦片战争前夕增加了近百倍,所占财政收入比重也由清代前期的10%左右猛跃为晚清的30%左右,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清政府借用外债活动可以光绪二十年(1894)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之前,其国外借款共计4626万两,每年收入平均仅占财政总收入的4%左右;晚清时期共借外债   12.04亿两,每年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30—50%。 

——申学锋《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

材料三   1921年3月,列宁提出:“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常地和安心地进行经营,应当以实物税代替粮食征收制。税额应当比粮食征收制少。” 

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通过这种办法,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著《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65~1980年美国进口关税率(%)

1965197019751980
美国6.76.14.43.1


(1)据材料一,比较1490—l602年间中英两国关税收入、土地税收在本国财政收入中比重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代晚期财政收入构成的变化,据此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农民征税问题上,列宁和斯大林主张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这一不同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60-80年代美国进口关税率的变化情况,概括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2020-08-0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的崛起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荷兰、英国和美国三国对市场经济是怎样创新和发展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依据所学知识,评价这种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
2020-07-1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计量研究方法可以拓宽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表

     1917192219261939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18%16%18%32%

(1)依据上表,指出前苏联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材料来源: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2)结合所学知识与历史方法说明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二?

材料三 在1830年,中国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为29.8,而此时的英国为9.5,美国为2.4;到1860年,英国为19.9,中国为19.7,美国为7.2;到了1900年,这一数据变为美国占23.6,英国占18.5,中国占6.2

——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将材料三的文字信息整理成直观的图示(或表格,项目顺序请按中、美、英顺序排列),并拟定一个标题。概括分析影响这些信息的主要因素。
2020-08-0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15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人类阶段,自然资源是天然的“衣食粮仓”,“土地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金属、煤炭、石油、木材、水利、太阳能、风力等等。没有自然界提供的各类资源,人类生产就失去了作用对象,什么也生产不出来。……在工业时代,人们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工业化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形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从而使工业化生产无法持续,亟需人类转变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观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三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2020-05-0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20世纪20—30年代,美苏两国都对经济进行了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被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有人认为,由于罗斯福新政中的劳工立法,使得劳工有了通过自己选择的工会进行劳资谈判的权利,劳工地位空前提高。最低工资、失业补助、养老补贴等等,成为有效保护人们权益的工具,政府有限度的干预正是为了让工业更自由、健康地竞争。也有人将高失业率延长归咎于旨在保持高工资和加强工会组织的新政劳工政策,不断增设的新法规和税收已经阻碍了私人投资,而这抑制了复苏。

——摘编自沃尔顿、罗考夫著《美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对于劳工立法作用的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持这种观点的理由。
2020-02-2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