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在历史研究当中新闻图片因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往往受到学者的关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列四幅图为一篇新闻报道中引用的图片,下这篇新闻报道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B.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C.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D.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多极
2015-03-31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安徽安庆市五校联盟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2 . 下图是国家博物馆知名新千年藏品-“入世槌”。它仅长32.3厘米,却是我国当代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其价值主要在于见证了中国

2001年11月多哈会议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使用的木槌
A.开始主动参与世界贸易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全方位开放局面的形成D.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2022-01-2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发达国家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向发展中国家宣扬其价值观,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以发达国家的文化为标准,从而赋予自己在全球化中的支配地位,试图将他们的文化观念转化为世界共同的观念。西方主流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传媒影响力,不顾客观事实,随意取舍重大新闻选题,主观随意编造新闻内容,时刻彰显着文化霸权。发展中国家进行抗争的最好手段是“强身健体”,通过提高自身整体实力来树立和提高自身文化在跨文化传播市场的地位。在做到彰显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吸收其他民族的主流文化,将文化产品打造成具有普世价值观念和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产品。

——摘编自《论文化霸权和文化自信》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1-06-2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安庆市太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传统国际秩序的本质是将建立在西方这一“地方性”的政治经验和价值判断等推广至全球,构筑由单一霸主国家主导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全球治理模式和格局。然而,随着西方在全球权力结构中的影响力日益下降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西方数百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旧逻辑越来越无法与新格局相适应,国际秩序的转型成为历史必然。与此同时,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挑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中国方案”也就具有了时代必要性。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不是要输出中国模式或让中国取代西方,而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为目标。它强调全球治理在认可价值多元和价值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多元共生、包容共进”,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编自蔡亮《试析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树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现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首次对“人的安全”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界定:“人的安全可以说是涵盖了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能够避免诸如来自饥饿、疾病、心理压抑等的长期性威胁;二是保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于突如其来的伤害性的灾难。”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人的安全”逐渐成为世界政治中的重要议题。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A.国际社会关注的安全从国家转移到人类自身
B.国际社会已将人的安全上升到首要价值
C.多极化势下国际政治研究议题发生重大改变
D.新形势下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突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发达国家涌现出反全球化倾向明显的民粹主义,甚至一些欧洲国家出现了极右翼政党获得可观选票的现象。这反映出
A.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损失严重B.民粹主义已成为西方社会主流价值
C.经济全球化加剧群体利益分配失衡D.欧洲国家的政治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7 . 据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准备从2019年1月28日开始就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价值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展开调查。这是中国第二次请求WTO就此事进行调查。彭博社称,上月中国提出申请,但被美国否决。由于WTO规则禁止成员第二次阻止争端调查,此次调查可能会推进。可见
A.调解中美争端也是WTO的基本职能B.WTO有助于消除成员之间贸易壁垒
C.发展中国家可用WTO规则维护权益D.美国各项政策阻碍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8 . 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经常破坏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外销商品多生产于东南沿海,这里港口海路运输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输量大。到了宋代,随着航海术以及造船业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通道逐渐取代陆上运输通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孙继亮《海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
材料二:(1835年6月格拉斯哥印度协会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信件):中国行省垄断贸易,压迫英商,妨碍英国对华贸易,不符相应于中国的庞大市场与英国开放贸易自由的机会。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三: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表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压迫英商”的观点?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马鞍山二十二中高二上期入学考试历史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一带一路”,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新时期,“一带一路”的精髓恰恰在于弘扬平等互利的好传统,坚持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好做法,追求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好效果。“一带一路”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沿线各国完全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路”对古中国的价值所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2014年中国消费者贡献了苹果公司80%的销量增长。中国也是苹果系列产品重要的装配基地,但是中国只能分享3.6%的价值,按零售价计算还不足2%,在苹果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的位置。这种现象
A.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加大了世贸组织在各国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