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全球化]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商品流通、贸易往来、货币支付等活动,遍及五大洲。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为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得以最终确立,市场的扩大势必促进社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世界市场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冲击着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加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和成长。

——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据联合国《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发展中国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同时,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脆弱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在21世纪,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有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的趋势,而发达国家则更加注重发展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跨国公司将日益成为世界生产的主要组织者和主要投资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还会日益加快。

——摘编自张文红《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具体表现并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并分析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

——摘自19717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二 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

——摘自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对美国形成挑战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出现的新的国际治理组织和治理机制,并指出中国为促进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出的构想。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结束后,国际军事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轻重正开始走。上前台,进入主战场。在本国的技术、人力、资源、资金都有限的条件下,加入区域集团无疑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可以借助其他经济实力强大和资源、资金雄厚者发展本国经济,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落后局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多数国家陷入滞胀或负增长阶段,导致各国、各经济主体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从生产、贸易、金融三个角度看,区域集团化都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刺激经济增长并加快全球化的进程。由于加盟国之间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从制度上确立自由贸易体制的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迅速增加。同时,区域集团内部的平等协商与互利合作,这在总体上有利于本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国际舞台上不仅扮演着经济角色,也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

——摘编自谢晓平王淑芳《区域集团化对当前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国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呈现出若干新特点。据专家测算和世贸组织统计,二战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只有40%左右,199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70%,1995年后保持在80%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据世贸组织统计,从1980~2003年,国际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货物贸易增长速度,同期服务贸易规模从3643亿美元增加到17626亿美元,增长了30.8倍,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已超过19%。由于实体部门间国际交换的价值实现离不开金融服务,而且其实现程度又日益受到金融产品交换本身的市场变化规律的支配,其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不仅成为国际垄断资本巧取豪夺的重要领域,而且成为各国政府防范经济风险的重点。

——摘编自裴长洪林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区域集团化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升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策略。
4 . 2022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国际安全形势日益复杂。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乌冲突以来,美西方对俄罗斯金融制裁不断加码,先后祭出冻结俄央行海外资产、将俄主要银行赐出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限制对俄罗斯金融机构及其他行业龙头企业的融资、禁止俄政府通过美国银行账户偿还美元债务等金融大杀器,旨在动摇俄罗斯金融基础设施,打击俄罗斯金融系统,切断其使用美元渠道,削弱俄海外筹资和自救能力,这场金融战争不仅给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秩序的稳定性、可靠性蒙上阴影,更让世界对储备资产这类无风险资产产生质疑,继而颠覆对当前全球支付和储备体系的认知,去美元化力量将加速二战后牙买加体系以及国际金融格局的深刻重大调整与重构。

——摘编自张莱杨《从地绿之争到币缘之争,俄乌冲突加速全球金融秩序变革》

材料二:今年我国粮食安全虽然面临乌克兰冲突、极端天气、中美贸易战的三重冲击,但不会动摇我国粮食安全吃饱没问题的基本格局。我国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83公斤,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21%。我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能够保障6.8亿吨的粮食产量。乌克兰、俄罗斯出口的小麦、玉米分别占全球出口量的28%16%,我国小麦自给,只从俄乌进口少量玉米,可以寻找新的玉米出口国。受去年秋天极端天气影响,全国小麦近1/3晚播,冬前麦苗长势较弱,但在春季可通过壮苗技术弥补一定损失,若小麦生长后期天气正常,仍有可能保持常年产量,最多减产3%左右。中美贸易中,美国的贸易逆差还在增加,美国希望中国多进口粮食和能源,因此中美贸易战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影响也不大。

——摘编自王宏广《俄乌冲突对我粮食安全有何影响》

材料三:本议定书缔约各国,

考虑到 A 年七月二十八日订于日内瓦的 B 仅适用于由于一九五一年一月一目以前发生的事情而变成难民的人,

考虑到自通过 B 以来,发生了新的难民情况,因此,有关的难民可能不属于 B 的范围,考虑到 B     定义范围内的一切难民应享有同等的地位而不论一九五一年一月一日这个期限,是合乎愿望的,

兹议定如下:……

——节选自联合国《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国际金融格局“美元化”的影响。结合现代国际金融的相关情况,简要说明为什么美国的各种“金融大杀器”可以打击到俄国?为提升亚洲经济体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国发起成立了什么机构?
(2)“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根据所学知识,选择某一朝代例举中国古代政府为预防荒年采取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认为今年中国“吃饱没问题”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上下文,将A、B两处的内容填写完整(B只需要写一遍)。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今世界国际社会救助难民的努力仍没有改变全球难民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越来越关注其内部问题和需求,因为它面临着经济增长缓慢、人口停滞、失业、巨大的政府赤字,职业道德下降、储蓄率低等问题;此外,在许多国家,包括美国,面临着社会解体、吸毒、犯罪等问题。经济力量正在迅速转移到东亚,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开始向东亚转移。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传统的经济竞争和经济交往中的“零和战略”(按:“零和战略”指一方的所得,恰好是对方的所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现代的“双赢战略”所取代。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在经济上的同一性超越了斗争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求合作,争取发展已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

——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材料三 文化全球化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文化全球化为民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大量的外来文化在文化全球化席卷的浪潮中涌入,与本地的民族文化相互冲突,从而造成摩擦。其次,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会加大对国际社会的依赖度,影响到本民族的文化独立性。最后,这是一场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文化进程的文化输出,它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极力地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与社会意识形态,企图用自己的文化理念来主导世界。

——冯佳欣:《浅析文化全球化冲击下的思想文化选择》,《新西部》2019年第11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针对财政赤字、失业等问题,美国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以中国为例,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国际影响力增强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如何破解传统的“零和战略”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为现代的“双赢战略”贡献了怎样的方案?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文化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结合所学,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2021-06-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11211日,历经15年谈判,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入世近20年,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资流入国。进出口贸易繁荣强劲、百姓生活显著改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地位越来越不容忽视。这一切都离不开2001年年底的那一声槌响。

——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加入世贸组织二十年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

材料二   我认为(中国入世的15年历程)最重要的启示和经验是:中央的决策正确,保证了中国的成功。从(上世纪80年代)复关谈判开始,国务院就成立了部级协调机制;谈判后期中央还成立了“WTO领导小组”;在谈判的重大关头,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指挥谈判工作……中国政治体制,保证了决策果断、及时,贯彻有力,最终顺利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了谈判的进展,复关和入世谈判进程又促进了国内的改革开放。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期盼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改变世界经济的治理结构和力量对比。政治上,冷战结束,这为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提供了政治环境。

——摘编自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中国当年是怎么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

材料三   总结入世20年的发展,我认为起码有四个重要启示:第一,必须坚持……。入世20年的发展成就,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今后的高质量发展,也应当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第二,必须坚持……。20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在华设立的外资企业超过100万家。第三,必须坚持……。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不应退回到保护主义和孤立脱钩,而应携手推动这一进程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共赢的方向发展。第四,必须坚持……。世贸组织是国际贸易的基石,是全球增长的支柱。

——环球网《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王毅谈四个“重要启示”》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为什么要申请加入世贸组织?指出两条申请加入的目的。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为什么能够加入世贸组织?归纳两条能够加入的因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我国入世20年来的发展成就以及当前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你认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什么?指出两条。
2021-07-2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简表

进程时间表现
萌芽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新大陆”发现后,国际贸易迅速扩大,西欧工场手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商业资本家在利润的驱使下,开始开辟国外大市场,为满足国外市场需求所从事的专业化生产活动出现
形成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等欧美国家依靠坚船利炮炸开亚非拉国家的大门,倾销廉价工业品。一国范围内的城乡区域分工和工农部门分工,逐步演变成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发展19世纪后期到二战爆发国际分工的参与主体大幅增加,资本主义生产日益社会化和国际化;实现方式不仅有商品交换,更有资本输出。英国遭遇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德、美、日等帝国的双重挑战
深化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海量增长,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地区)共同参与到分工体系之中;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获得明显改善,但南北矛盾依旧突出

——摘编自杨文武、罗文宝《国际分工体系的演进动因及启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优势要素。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产品的制造上,而且更多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环节的生产上。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橡胶制品等在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化学成品、木制品、纸制品和印刷、金属加工产品、机电产品等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我国已从由知识技能要求低、附加价值小的下游生产环节(终端的加工组装)向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上游生产环节(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递进。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当前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可持续性面临着挑战。

——摘编自金芳《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内在矛盾及其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特点,并为维持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可持续性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8 . “一带一路”是在汲取古代丝绸之路合理因素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 分)

材料一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 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

——摘编自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材料二   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和传播实况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必有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条件。清末民初《西洋记》的重刊,在海防危机中重构了民众的“郑和记忆”......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给内忧外患的国人注入了唤起强烈民族情绪的兴奋剂。...... 在晚清热闹的重构“郑和记忆”的过程中,梁启超发表于1903年《大陆报》和1905年《新民丛报》上的郑和传,都是以高屋建瓴的态度去重新认识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的意义。

——摘编 自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

材料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这个构想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就是要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将成吉思汗、郑和湮没于历史的足迹,重新凿成现代大道,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一带一路”陆海兼顾发展是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积极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国际金融经贸问题等提出的解决方案。

——据温在春 《由陆权与海权发展思维谈“一带一路”大战略》整理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由蜀地出发到达“身毒国”的重要商路名称,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相关史实,说明该商路在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重构“郑和记忆”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一项伟大壮举”。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个角度论述“一带一路”大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2022-11-07更新 | 182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市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同的世界发展状况,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一战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随着新的社会制度的出现,新的生产方式随之产生,尤其是二战结束后,随着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平行的世界市场出现了。两个市场并不是完全互相封闭的,而是在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微电子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既进行着激烈的互相竞争,也有一定程度的合作,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走向体系化和制度化。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得到缓和,两个平行市场亦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运用,使得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向前的动力,向后的阻力”均有了新发展。一方面,以信息革命为先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奏响了世界互联互通的新乐曲,各种新技术、新制度把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美国提出“美国优先”的口号,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单边主义,经济全球化遭遇巨大阻力。当然,经济全球化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继续向前发展。

——摘编自陈江生《经济全球化发展历史阶段特征及规律》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发展历史阶段的特征。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全球化不同阶段是如何应对的。
2022-07-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自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同时出现了反全球化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首创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召集工人。根据韦奇伍德的指示,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自己的事务和生产工序,所有工人均依据其从事不同工种分配在不同车间。共雇佣278名工人……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工人进厂后,监工为工人分配任务,对那些准时上班者给予鼓励,……,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给予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予以停发工资。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44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关贸总协定签署
1956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材料三   令人震惊和值得的深思的是西方国家既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又是反全球化的主阵地,西方国家反全球化的主要群体是担心失业,担心丧失福利,害怕经济利益受损的弱势群体。

——王晓梅《西方国家弱势群体“反全球化”的根源》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部分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由民间变为政府牵头,英国脱欧、美国退出TPP、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都说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成为反对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姜少敏《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力量的博弈过程、现状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并指出影响这些变化的重大事件或现象。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方国家“反全球化”力量的变化和原因,据此谈谈你对“反全球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