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2   文艺复兴时期部分作品信息表

组别

作者

国家(地区)

作品

完成时间

提示信息

第一组

但丁

意大利

《神曲》

1315年

地狱、炼狱、天堂

第二组

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

《大卫》

1504年

豪放、刚健、雄伟

第三组

达·芬奇

意大利

《蒙娜丽莎》

1506年

妇女、微笑、佛罗伦萨

第四组

伊拉斯谟

尼德兰

《愚人颂》

1509年

国王、教皇、愚人

第五组

拉斐尔

意大利

《西斯廷圣母》

1513年

圣母、天使、人间

第六组

马基雅维里

意大利

《君主论》

1513年

君主、狮子、狐狸

第七组

莫尔

英国

《乌托邦》

1516年

平等、公有、空想

第八组

拉伯雷

法国

《巨人传》

1532年

知识、真理、情感

第九组

维萨里

尼德兰

《论人体的构造》

1543年

解剖学、人体构造

第十组

莎士比亚

英国

《威尼斯商人》

1597年

高利贷商人、资本家

第十一组

塞万提斯

西班牙

《堂吉诃德》

1615年

瘦马、盾牌、长枪

第十二组

哈维

英国

《论心脏与血液的运动》

1628年

心脏、静脉、动脉、血液循环理论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等

以“人文主义”为主题,参考表2中一组或几组信息,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思想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同时影响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其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

材料二   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然而,这一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孟子对“良知”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并指出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德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康德对启蒙运动的贡献。
2021-01-0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8年6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起源于英国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很快就传播并影响到了邻国法国,但是与英国不同,18世纪法国的启蒙文学声势浩大,以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为代表。18世纪法国的启蒙文学目标明确,“最典型明确地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任务服务,密切配合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和思想斗争,战斗性特别强烈”。

——摘编自黄琛《启蒙思想对欧洲文学的影响》

材料二 白话文学运动的开展,导致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大众,看书读报、开口讲话、提笔写作,都采用白话,昔日的文化隔绝从此不复存在,这对于全社会的文化普及、教育推广,意义极为深远。在白话国语迅速普及的情形下,新文学建设的成绩也甚为可观。胡适、陈独秀、鲁迅、周作人,刘半农等新文化人纷纷投身新文学创作之中,一批特色鲜明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喷薄而出。

——摘编自王学斌《新文化运动四大实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法国出现启蒙运动的原因,概括法国启蒙文学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根据材料二,归纳开展白话文学运动的意义。
(3)综上,就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说说你的看法。
2021-01-02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9年6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4 . 人文主义是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摘编自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2020-10-13更新 | 1145次组卷 | 24卷引用: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于简单“复古”而在于“创新”。文艺复兴包括了一系列较大的历史事件和丰富内容,它把人的自由与解放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整个主题就是重新恢复与升华“人”的主体价值,其锋芒首先指向中世纪神学的蒙昧主义与禁欲主义。

——摘编自孙锦泉《论盘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基础》

材料二   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他亲自主持国务会议,签署一切国事公文,向各省派出具有财务、司法、暑察、行政和军事权力的财政官,任命各省市主要官吏。贵族和教士作为特权等级,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不仅不负担纳税义务,而且占据了全部宗教、军政、司法要职。对农民、城市平民及资产阶级等第三等级实行专政,压制言论,与第三等级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与此同时,路易十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使法国成为欧洲除英国之外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一些法国先进思想家对社会弊端的分析和社会革命的主张,最终汇为一股强大的思潮,即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摘编自【英】杰瑞米斯坦格鲁、【美】詹姆斯加维《极简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复古”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产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共同历史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国家思想之变迁对比

中世纪近代
国家由教派之统一为最要。凡异教、无教之徒,不许有政权,且虐待之……教主之位,在国王之上;教士之位,在平民之上,常享特权,免常务。宗教无特权。国家有保护“信教自由”之责任,无论何种教令,不得禁止凌害之……法律下,一切阶级皆平等,教士不能有特优之权。宪制下统治者能以权力临教会。
因封建制度之故,国权破碎分离,自神而王,自王而侯、伯,自侯、伯而士,自士而市府,逐渐推移,法律之组织极散漫。国家者,自国民而成者也,但中央统制之权仍存于国家。国民基础,其范围日趋广大。法律亦以国家统一之精神,施平等于全体。
代议选举之权,由身份而异,贵族及教士占非常之势力,法律亦因阶级为区别。选举之权,达于人民全体……法律通全国而为一。

——摘编自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国家学》


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7 .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中法两国和两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和法国梦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实现“中法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所瞩目。几乎所有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都接触过有关中国的材料,并在他们的著作中谈论过中国。……堪称启蒙思想家领袖的伏尔泰,对中国最为关注和仰慕,他曾说:“当我们还是野蛮人时,这个民族已有高度文明了。”……在哲学方面,他们在悉心研究儒家学说的同时,对老子的思想也有所探索。在政治方面,他们考察了中国的政体、官制、司法制度等。在经济方面,他们注意到中国历代的重农思想和土地、地租、赋税、商业等问题。在文学艺术方面,他们介绍了中国的诗歌、散文、戏剧和绘画,研究中国的文字和语法。总之,中国的一切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为他们所关心。

——摘编自许明龙《中国古代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所体现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对古代“中国的一切”都产生兴趣的原因。

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着力调整法国对外政策。他说:“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亲笔信到中国,代表他同中国商谈两国关系。在双方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达成默契的前提下,同意法国提出中法先建交而导致法国同台湾断交的方案。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戴高乐说:“这是基于事实和理智的影响日益加强,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摘编自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


(2)依据材料二概述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指出中法建交产生的历史影响。举例说明戴高乐口中的“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2020-04-0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重庆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5月月考(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们的核心观念是“通识学习”,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念开办学校。人文主义者相信,“通识学习”是实现真正自由,确使人类潜力能够得到完全发挥的关键。通识学习的内容包括历史、道德哲学、雄辩术、文法、诗歌、数学、天文以及音乐,其目的在于以此培养出具有美德和智慧,并拥有说服别人与自己同样行事的修辞技巧的人。按照希腊人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心灵的准则,人文主义教育家也强调身体教育,学生被授以标枪技巧、箭术、舞蹈,并被鼓励练习奔跑、摔跤、狩猎和游泳。人文主义教育被认为是为未来生活进行的实际准备,它的目标不在于培养出伟大的学者而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市民。它为欧洲统治阶级提供了基础教育的典范,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

——摘自【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蔡元培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1912年,德国留学数年的蔡元培担任首任教育总长,他特别强调: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专门教育,务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同时,他深感国人年长而失学者为之众,欲求教育普及,特设立社会教育司,与普通、专门两教育司鼎足而三。2月,针对清朝学部,1906年规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宗旨大加修订,提出新的教育方针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前两者旨在强兵富国,后三者均以培养共和公民的“完美人格”为目的,并用以节制前两者的副作用。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评传》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通识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新发展。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蔡元培教育改革的背景。
2021-02-0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清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商兴起原因之一即“聚人和”。在用人方面,以家乡子弟为主,众多的商业会馆出现即是重要体现。商业会馆中采取联合联营、地缘聚合和业缘聚和等方式,体现了群体合作。从众多晋商经营活动中我们看到, 讲诚信、重道义,对自己的合作伙伴诚意相待,对商业对象不欺诈,与同宗族商业伙伴既能同甘,也能共苦。他们认为,真正的商人从来不取无义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哪怕生意做不成也不能做有损“义”的事情。 纵观明清多数成功的晋商,其都秉持了勤俭持家和求知务实的精神。晋商在行商及日常生活中往往以“士”为标尺,践行儒家的道德理念,进而跻身“士”阶层以光大门楣。

——摘编自薛勇民《明清时期儒家伦理视域下的商业伦理初探》

材料二   16世纪马丁路德的改革给人们带来一个新的概念“天职”,其意指上帝所希望个人完成在现世里 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加尔文教派进一步认为要增加上帝的荣耀,以乞求上帝的恩宠唯一的办法就是经受职业的考验。劳动是上帝的旨意,而财富是上帝恩宠状态的标志。教徒们通过辛勤劳动、节俭和摒弃享乐而增加财富,把获得财富看作个人能力的证明。对牟利的约束被消除了,财富既能增加上帝的荣耀,也能完全实现自我。加尔文教徒们遵循着严谨的职业道德,十分关注现世的生活,不断转化为经济冲动,取得事业成功。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晋商商业伦理的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新教伦理与明清晋商商业伦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在近代早期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 .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的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6 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而不是盲信权威,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哲学认识论上的批判方法。中国的文化常被用来对比和批判欧洲的旧制度和文化。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这些内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国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以及在法国宣传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的理由。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阅读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背景。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美国宪法把政府分为相互独立的三个部分,并伴之以制衡制度,以防止其中任何一部分明显地高于其它部分。显而易见,这种启示源出于孟德斯鸠的思想。“美国宪法的起草者,从孟德斯鸠书中采取了政府分权的理论,其作品里更穿插着孟德斯鸠书中的句子。”

——摘编自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2)结合所学,说明 1787 年美国宪法的哪些内容体现了孟德斯鸠的理论。

材料三   2018 年 5 月 4 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 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结合所学列举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国际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