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6 道试题
1 . 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但是但丁曾宣称: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但丁意在(     
A.强调人生而平等B.反对禁欲主义C.批判宗教的腐朽D.肯定人的价值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苏格拉底已经开始区分自然法和人定法,并认为两者都是正义的表现。他主张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本性统一的,但自然法是神的法律,高于人定的法律。他说:“我服从他人的意见,我更服从神的命令。”这表明,苏格拉底(     
A.反对人定的法律B.追求自由平等C.推崇自然法精神D.强调德行修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在宗教改革中加尔文提出,教会由选民选出,既不隶属于教皇,也不隶属于诸侯;教职也由选举产生,从教徒中选出长老会和牧师管理会。这反映出加尔文宗教改革(     
A.具有浓厚的新型民主色彩B.有利于缓和不同教派的矛盾
C.具有推动政教合一之意图D.有利于强化世俗国王的权力
2022-12-13更新 | 312次组卷 | 2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法国历史学家加拉布隆曾对1200个18世纪巴黎家庭的藏书进行了分析,发现伏尔泰和卢梭等人的著作却很罕见,直到1770——1780年代仍是如此。作者意在说明(     
A.启蒙思想传播范围有限B.巴黎人民文化生活丰富
C.启蒙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大革命D.社会文化的发展取决于经济水平
7 . 下表是两种不同婚姻法的相关信息的对比,由①到②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项目

婚礼方式

内容

①中世纪《婚姻法》

用宗教仪式,需教会主持

没有证人,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甚至不公开举行婚礼即可形成婚姻。

②新教的《婚姻法》

可用世俗仪式

需要家长同意并到政府去登记,必须举行公开的家长参加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

A.封建家长制对婚姻的决定作用B.社会进步推动了婚姻观念变化
C.宗教改革推动社会生活世俗化D.人文主义发展简化了婚姻仪式
8 . 彼特拉克热爱生活,宣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这反映他(     
A.崇尚科学理性B.倡导民主政治C.肯定人的价值D.主张禁欲主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不仅使德国人在宗教上、也在政治上改变了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奴颜婢膝的屈辱姿态,而且也把粗俗不堪的德语提高到与雍容华贵的拉丁语同样尊严的地位。这说明宗教改革(     
A.加快了德国统一历史进程
B.提高了德国世俗王权的地位
C.增强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D.结束了德国四分五裂的局面
10 . 15世纪的时代精神就是人的解放,即以感性意义上的人来反对抽象的神,以人的正常情欲和感官享乐来反对禁欲主义和变态的虚伪。因此,这种时代精神决定了这个时期的基本生活姿态就是感觉主义和唯美主义。这一时代精神(     
A.展现了大工业时代的文化风尚
B.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理性诉求
C.冲破了天主教会的专制和独裁
D.解放了被宗教戒律压抑的人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