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2 道试题
1 . 如图是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创作于1483—1485年的作品《帕里斯的评判》(局部),其突破了精准的自然比例,获得了无限娇柔、优美和谐的完美化身。该作品

A.彰显了人文主义色彩B.标志着印象主义绘画的萌芽
C.反映出浪漫主义风格D.为现实主义的出现奠定基础
2022-05-27更新 | 201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16~17世纪是西方文明史的转折点,西方社会的二元结构都建立在教会与国家制度上。当人的主要精力都专注在宗教问题上时,教会才可能和世俗组织做实质的抗衡。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把兴趣从宗教问题转移到世俗问题上,这种传统的二元结构终于被摧毁了,依然忠于基督教的人则因教派纷争而力量削弱。中古的教会可以代表所有基督徒发言,但是后期的教会却只能代表一部分人发言;此时国家声称统有所有的臣民,因此它也就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代表。当西方文明逐渐趋向世俗化时,人们就必须重建二元社会的基础。而16世纪以来,这项重建工作就一直是西方政治的主要问题。

——摘编自[美]弗雷德里克·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近代自由主义之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西方文明与世俗化”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一定意义上,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理性霸权,是占支配地位的群体对其他群体(包括男性对女性)的霸权,故女权主义在继承理性遗产的同时也批判启蒙运动,女权主义与启蒙理性存在复杂的关系一挣脱与羁绊共存,材料表明启蒙运动
A.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B.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反差
C.存在严重的阶级局限性
D.成为西方建立霸权的工具
4 . 致力于自然哲学研究的意大利学者贝那德诺·泰莱西(1509-1588)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因为其著作既与《圣经》不符,又与实验不符,他转而以感觉作为研究自然的钥匙,创建了自己的研究院。这反映了
A.科学革命的序幕拉开B.人文主义的研究理念
C.研究摆脱了宗教束缚D.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叶廷芳《十八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   由于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哲学家仍相信“自然法则”,它不仅如牛顿所说可以影响宇宙,而且可以影响人类社会。因此,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更为成熟。……孟德斯鸠声称,暴政和自由是不相容的,要达到自由就必须,推翻暴政。他对其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习俗、教会和宫廷也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借古喻今”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孟德斯鸠为例,谈谈你对启蒙思想家“更为成熟”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民主”源于希腊文,原意为“人民的权力”;“共和国”一词中的“公共”源自拉丁文“人民”,在古罗马,共和国被视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进入帝国时代,“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材料反映了
A.社会契约论根植于久远的传统文化
B.君权神授理念取代了人民主权思想
C.古希腊的民主政体在不断发展创新
D.罗马帝国的立法重视体现君主意志
2022-05-17更新 | 210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双流中学2018届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古希腊某哲学家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与这一观点最为相似的是
A.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即知识D.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世俗王权的权威性和国家权威的重要性,17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解放”与“混乱”之后,国家权威、国王的权力在欧洲人看来格外重要,人们普遍接受了君主专制制度,并产生了“王权崇拜”观念。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约号题研究)

材料二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和内在精神是以人生和人心为写照的,强调关注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当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关注个性的培养,而强调人是家族的一员,且有浓重的“成员”意识。因此,中国传统人学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这也强化了内圣之学、道德修养和伦常思想。而西方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更强调人与环境中的人的作用,以求在竞争中实现自我,所以,西方人本主义更重视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

——摘编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前后西欧世俗王权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异同。
2022-05-09更新 | 524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7世纪,法国沙龙的谈话主题受传统贵族影响,主要集中在以文字游戏、朗诵诗歌和箴言为主的文学领域;18世纪,沙龙谈话大到国内外战争,小到社会趣闻,政治、宗教、伦理、文化无所不包。这表明
A.民众民主意识增强B.古典文化孕育思想解放
C.贵族阶层日趋没落D.法国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当世俗权力被剥去君权神授外衣的合法性后,应当组织分权制的世俗政府。这一信念根植于中世纪世俗与宗教对一种权力都施加的二元性限制。据此分析可知,西欧中世纪的二元政治格局(       
A.影响了近代政治民主化B.导使欧洲陷入混乱状态
C.不利于政治秩序的平衡D.推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