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2 道试题
1 . 【加试题】教育是推动社会进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波战争以后,希腊人逐渐认识到,法律、社会的行为规范等并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而是由人自己通过思考、选择、讨论决定的东西,因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智者们向年轮人传授文法、修辞、辩证法(哲学)三门课程。黑格尔指出:“智者们就是希醋的教师,通过他们,文化才升始在希腊出现。”教育家策勒尔对智者评价说:“他们是哲学对话体的开端,他们是优雅的阿提刻散文的创立者。”

——【德】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

材料二 1800年,拿破仑开始重建教育。他颁布《国民教育计划》,该法令重点对中等教育进行改革,并设立教育督导制度来不间断地监督学校及其救学工作。在中等教育改革完成之后,拿破仑于1806年着手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颁布了《有关帝国大学的构成法》。1808年,又颁布《大学组织令》,建立了中央—学区—省级三级建制的救有督导制。拿破仑当政后,在巴黎及其他地区创办了十几所高等专科学校,如师范学校、武器学校、军事学校、音乐学校、医学学校等,强调实用技术传授。

——摘编自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智者教育活动开展的历史因素,并简述智者教育活动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启动教育改革的国内政治背景。
2018-12-22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省级联考】浙江七彩阳光联盟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们的核心观念是“通识学习”,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念开办学校。人文主义者相信,“通识学习”是实现真正自由,确使人类潜力能够得到完全发挥的关键。通识学习的内容包括历史、道德哲学、雄辩术、文法、诗歌、数学、天文以及音乐,其目的在于以此培养出具有美德和智慧,并拥有说服别人与自己同样行事的修辞技巧的人。按照希腊人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心灵的准则,人文主义教育家也强调身体教育,学生被授以标枪技巧、箭术、舞蹈,并被鼓励练习奔跑、摔跤、狩猎和游泳。人文主义教育被认为是为未来生活进行的实际准备,它的目标不在于培养出伟大的学者而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市民。它为欧洲统治阶级提供了基础教育的典范,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

——美 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1912年,德国留学数年的蔡元培担任首任教育总长,他特别强调: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专门教育,务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同时,他深感国人年长而失学者为之众,欲求教育普及,特设立社会教育司,与普通、专门两教育司鼎足而三。2月,针对清朝学部1906年规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宗旨大加修订,提出新的教育方针为:军国民主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前两者旨在强兵富国,后三者均以培养共和公民的“完美人格”为目的,并用以节制前两者的副作用。

——张晓唯《蔡元培评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通识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蔡元培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其对通识教育的新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源于三个基本前提:宇宙由自然而不是超自然力量支配,可以认识;严格应用“科学方法”以认识每一个问题;人类可以被“教化”而进步。前两条来自科学革命,后一条则出于洛克的思想。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在1733年出版的《人论》中写道,“人文科学(也许)和其他科学一样可以归纳出明确的几点”,启蒙思想家就想揭示这“明确的几点”。孟德斯鸠用自然界的机制来模拟社会运行机制,逐一分析各种社会条件,得出人类精神深层地影响政治体系运行的要素。在共和制中左右民主制度运行的是“美德”,左右贵族制度运行的是“节制”,在君主制中是“荣誉”,而在专制体系中则是“恐惧”。孟德斯鸠关于立法、执法和司法权力分配和平衡的理论被称为世界奇迹之一。

——摘编自吕乃基《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等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这不仅体现在它以民主与科学作为自己的旗帜上,也体现在它对民主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认识和理解的科学,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或科学思想,而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与迷信、盲从、愚昧相对立的崇尚实证的理性精神。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写道:“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向来不认识中国底学问有应受科学洗礼的必要。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的关系,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其与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苏格拉底说:“你是一名雅典人,属于智慧和力量而著称于世的最伟大的城市。你只注意尽力获取金钱以及名声和荣誉,而不注意或思考真理、理智和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感到可耻吗?”该言论的历史背景是
A.梭伦改革
B.雅典民主制衰落
C.克里斯提尼改革
D.希波战争
2019-01-26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区级联考】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检测历史试题
5 . “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A.美国南北战争
B.法国启蒙运动
C.欧洲宗教改革
D.英国光荣革命
2018-06-19更新 | 228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6届湖南师大附中等校高三四校联考历史试卷
6 .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和欧洲文艺复兴同属早期启蒙文化,有着相似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的使命之一是摆脱宗教教义的束缚,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烦琐和空疏,把人们的视线由虚渺的“天界”拉向真实的“人间”……从这一意义上说,由“虚”走向“实”,是欧洲文艺复兴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动向。无独有偶,在中国的明清之际,也兴起了清算明代学术的空疏。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材料三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其批判对象与文艺复兴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明清之际思想家针对“空疏的学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的理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影响角度加以说明。
7 . 中国对联、西方谚语中,有不少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有价值的资料。下表中对联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有几个
谚语或对联反映的相关史实
西方谚语:“宁要三个魔鬼打架,不要一个天使掌权”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
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陶片放逐法
“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剩。”横批:“已经过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018-05-0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阳明(1472—1529)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意识活动,便不存在客观事物。他又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知”是要求“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物”是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二   1517年,路德(1483—1546)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维腾堡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给罗马教会。他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和路德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妇女和男性一样受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思想的激励和熏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对“人人生而平等”的宣扬,唤起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妇女的觉醒。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大革命中,当巴黎市街上的一群女裁缝、售鱼婆和洗衣妇操起武器,撩起裙子,高声尖叫地加入了攻占巴士底狱的大军时,世界妇女运动拉开了帷幕。英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女权辩护》(1792年)被称为女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20世纪30年代,女性选举权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同时,教育和劳动就业也有所改善。

材料二   1907年,秋瑾等革命党人创办《中国女报》,以此为阵地,以妇女解放为己任,向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猛烈开火,大胆喊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秋瑾揭露了妇女在封建礼教下遭受的重重压迫和不平等待遇,认为这种压迫和不平等主要表现在缠足、包办婚姻“等方面”。秋瑾认为妇女的悲惨命运源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太低、太无知。因此,要求得妇女的解放,就要让妇女放足、求学、学会自立、合群等。秋瑾讲“国要是亡了,男人自己也不保,我们还想靠他么?”以此号召妇女参加革命事业。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何华征《现代化浪潮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法等国妇女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女权思想的主张,及妇女解放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积极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初唐时,饮茶之风尚局限于东南、西南等地,北方饮者较少。8世纪初,饮茶风气开始在北方蔓延,“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全唐诗》中涉及茶事的诗作有600余首,诗人达150余人。安史之乱后,陆羽流落江南,潜心研究茶事,阖门著述《茶经》。时人记载陆羽作《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摘编自刘静《陆羽<茶经>的传播与接收》

材料二《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的代表作。1532年开始印行以来,从西方到东方,它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界等领域引起巨大反响,该书被欧洲历代君主奉为案头之书,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剖。在《君主论》里,马基雅维利否定了公认的一般道德,他认为君主在行驶统治权时可以不受任何道德准则的约束,可以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武力和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唯一的“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问题。马基雅维利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宗教,认为古罗马的宗教要比基督教更为可取,批评当时的基督教侵蚀了一个自由和生气勃勃的公民生活所需要的品质。

——摘编自靳芳菲《浅析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羽著成《茶经》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君主论》在意大利出现的背景和对欧洲的影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