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6世纪,意大利发生了一场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的文艺复兴运动。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也是欧洲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城市之一,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从14世纪开始,佛罗伦萨的豪商巨贾,竞相招引来自各地的诗人、学者和艺术家,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优越的创作条件。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科西摩.德.美第奇就说过:“应该把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们作为天上的神仙对待……”

16世纪,罗马教皇热衷于保护罗马帝国的遗迹,喜欢用壮丽的教堂和美轮美奂的宫殿来装饰罗马城。他们便不得不向世俗的爱好让步,向那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不敬神的艺术家敞开大门……

——根据人教版选修6教材整理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在佛罗伦萨和罗马的两座著名的教堂,



(1)概括材料一中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的变化。
(2)写出材料二中两座教堂的名称和大圆顶的主要设计者。根据所学指出两座教堂所体现的共同建筑风格及其内涵。
2021-11-05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

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分析“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原因,并结合16至17世纪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对其进一步说明。
2021-12-04更新 | 235次组卷 | 30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阻碍德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德国封建割据的政治局面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分散性。……当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立中央集权政府,尽力抵制罗马教廷的横征暴敛,教廷便把经济损失转嫁到四分五裂的德国身上……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由于教会的经济实力和特权禁锢了德国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在要求政治民主的同时也强烈要求改革教会。

——以上材料出自《基督教史》

材料二   我日思夜想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的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   在德意志皇帝召开的对马丁路德的听审会上,马丁路德最后总结说:“皇帝陛下和诸位王公阁下……除非能依据《圣经》的见证判定我的错误,或者根据显而易见的论据,依照《圣经》判定我有罪,而我的良心能坚信这判定合乎上帝的真道,否则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因为违背良心做事,我不平安,也不会接受。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神助我,阿门。”随后德意志皇帝宣布马丁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

——《马丁路德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德国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材料三马丁路德称“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指的是什么?指出“不能收回”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三你认为从改革家身上可以学到怎样的精神?
2021-08-04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昌吉州阜康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科技在文明进程中起着独一无二的推动作用,也几乎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获得叠加性进步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对他那个时代的主要哲学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哲学体系……后来,欧洲的基督教社会从阿拉伯人手中重新得到了他的著作,并将其译成拉丁文,他的学说中那种严密的逻辑、那种压倒一切的解释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从此,他的观点具有了权威性,并逐渐被推崇到了神圣的地位,成了教条。到后来,甚至他的最不正确的说法,人们也很乐意接受。

——摘自江晓原主编《科学史十五讲》

材料二   从牛顿开始的200多年间,最先进、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机械方法论了。今天我们谈起机械论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那是过时的、僵化的思想,但是在启蒙时代,这种思维方式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牛顿等科学家告诉世人:世界万物是运动的,那些运动遵循着特定的规律,而那些规律又是可以被发现的。只要利用那些定律和定理,就能制造出想要的机械,合成想得到的光,并且了解未来。在牛顿之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充斥着迷信和恐惧,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日月星辰为什么会升起,天上为什么会出现彩虹,这些在今天看似无须解释的现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都是谜。人类只能把一切现象的根源归结为上帝。直到牛顿等人出现,人类才开始摆脱这种在大自然面前的被动状态。从此,人类开始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一切的已知和未知。

——摘自吴军著《全球科技通史》

材料三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一文,提出“狭义相对论”,否定了绝对的时空观,把牛顿力学中的物体运动作为物质低速运动的特例,提出了更为广阔的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不仅使物理学,而且使整个科学界、思想界发生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

——摘自董正华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逐渐被推崇到了神圣的地位”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有一门工具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结合所学,简述该工具科学的名称及主要理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机械论在启蒙时代“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原因;并指出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发明家们在利用机械论解决动力装置和交通运输方面的难题时取得的成功范例。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狭义相对论创立的意义;并指出同年爱因斯坦提出解决光电效应问题的理论。
2020-12-10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的含义为“再生”和“新生”,新生的号召意味着文化的近代转向,成为呼唤新时代到来的旗帜。这场运动的的真正性质,在“知识就是力量”一词中得到充分显示,这句口号显示出人们要用文化扫徐迷信、悲观、愚昧和无知的决心。在新文化的培育下,欧洲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创新成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德意志的人文主义者大多出身于市民家庭,人文主义也更多地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教育运动,因为它开始于大学中开设的人文学科的课程。他们批评宗教戒律的束缚,批评教士的贪婪和淫荡,指责繁琐的宗教仪式,提出限制教会的世俗权力,强调个人的内心虔诚信仰。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德意志政治和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即以教会法为主体的封建法权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羁绊和制约。

——摘编自王亚平《培育宗教改革运动的人文主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新生”的含义,并分析文艺复兴核心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出现许许多多创新成分”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并归纳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
6 .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中等教育兴起,逐渐成为各个派别思想斗争的新阵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27年,路德宗神学家,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的梅兰克顿提出了自己的中等教育计划:“每一学校应包括三个班级。在第一班级中,应授以本国语文及拉丁语文的初步读写、拉丁文法、信条、主的祈祷与教会仪式的祈祷文及赞美诗。在第二班级中,应以拉丁语为讲授语文拉丁文应彻底熟通,阅读拉丁作家的著作,并继续宗教教育。在第三班级中,应阅读更为高深的拉丁文著作,并研读修辞学及辩证术。”

——节选自克伯莱《西洋教育史:上册》杨亮功,译,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股份公司,1955年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梅兰克顿中等教育计划的特点。

材料二   1892年德国中等教育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减少文科中古典语言深程的分量,在其他中学增加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课程;增设实科中学(注重自然科学)和文实中学(注重数学)为学术性学校类型。实科中学的数量不断增加,由1875年的80所增加到1895年的86所,在校学生的数量也不断攀升。1901年,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实科中学获得了与文科中学、文实中学相等的权利,其毕业生可以升入大学。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德国中等教育特点发生哪些变化。分析该变化出现的原因。
7 .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世界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原意是“再生”“复活”“复兴”。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材料二   到了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统治的新思想,促进了欧洲社会的极大变动,给封建势力沉重打击,不但在理论上提出建立新的社会蓝图,还不断有实际行动的出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2)列举两位西方启蒙思想家主要代表并写出其思想主张;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2020-10-16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先秦中国思想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对于自然既应有所因任,又应有所改造,人既应遵循自然规律,又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只有国君圣人、大人才有这种裁成辅相的功能。汉、宋以降,《周易大传》的天人协调思想融入“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挥。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要用主客二分式来处理,以人为主体来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从而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虽有天人和谐说,但希腊哲人更擅长于将“大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类的,独立的认识对象”,形成较为发达的自然哲学,这种人与自然分离的精神到了近代有了更大的张扬,更多的思想家致力于讨论如知何去征服和战胜自然,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培根,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康德哲学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并且突出地提出了“人是自然的立法者”这一思想;黑格尔以“绝对唯心主义”的荒诞形式,把绝对理性不但视为全部自然界的主人,甚至把自然界看成是“精神”的“外化”的结果,这样,“理性”或“精神”就成了自然界的“创世主”。

——摘编自韩俊李尚明《从“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看人与自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在文明起源阶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的主要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上张扬古希腊文化的原因及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文明史观解读中西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异同,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豪强巨富、缙绅士夫多蓄养家乐班,以唱腔华美、语辞典雅、场清冷的昆腔传奇待客是“俗所通用”的交际礼节。主人往往重金聘请曲师教习,文人雅士则亲自调教优伶、甚至创作新剧。职业戏班多如繁星,“城中班”扎根立足于大中城市,常年进行营业性演出;各地乡村庙会也为水平粗糙、衣装简随的“草台班”提供了大量演出机会。演出剧目多由作家辑取、改编自“三国戏”“水浒戏”,剧情紧凑、场面热闹、曲白质朴,被汤显祖誉为“人情之大窦,名教之至乐”。

——摘编自刘召明《晚明职业戏班演剧活动初探》等

材料二   16世纪中后期的欧洲,有常驻剧团表演新的戏剧作品的剧院正在形成,戏剧写作和表演逐新成为一项严肃职业。戏剧、尤其是悲剧作品仍主要为贵族写作,但在新教国家也必须与逗熊一类的低级娱乐竞争,购买站票的下层阶级成为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狂欢节而写的狂欢戏深受民众喜爱,在这一节日期间,天主教徒被允许行为放肆、甚至嘲笑教会权威。

——摘编自(美)桑德拉赛德尔《文艺复兴欧洲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中欧戏剧发展在原因和表现上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明戏班林立带来的积极影响,并说明欧洲戏剧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2020-06-0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模拟检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治理”理念。《尚书》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治国理念,以“王道”、“霸道”、“帝道”构建理想的治理模式。汉武帝虽将儒学作为治国核心思想,但也借鉴了法家许多主张。在此之后,历代统治者对儒、法普遍采取了兼容并收的态度。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伸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自古以来,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就有着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间虽也面临内部和外部挑战,但中国作为“大一统”的整体都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没有像欧洲大陆一样很早便裂变为许多个国家。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等

材料二   启蒙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治理最核心的理论渊源、思想根基和价值取向。它认为:科学理性能有效解释自然现象,将其推广至政治生活领域必将有助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有序运行;封建专政纵权、贪腐、压迫民众,原因在于权力不受限制;国民或公民应该在国家的物质生活、法律制定、权力运行、文化创造、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从未有过的作用;主张每一位公民均可以“无差别地”参与到国家运行与对国家的治理、监督中,国家有责任保护公民个人参政的基本权利;政府应主导实施国民教育,培养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以及热爱民族国家、民主政治的合格公民。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和治理,而且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摘编自季卫兵《西方启蒙主义的国家治理取向及其影响》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

——摘编自季春芳李正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主义主张的治国理念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新中国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治国方略。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