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国到汉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举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等,在医药典籍中都有了明确具体的论述。隋唐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唐代“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唐朝成为东亚医药的中心。宋朝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有记载的名医多达数十位,民族医学奋起为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活力。明代中国早于西方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清朝时中医已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辨证体系。

——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我国古代名医及其著作。

材料二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赵洪钓《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 【加试题】教育是推动社会进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波战争以后,希腊人逐渐认识到,法律、社会的行为规范等并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而是由人自己通过思考、选择、讨论决定的东西,因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智者们向年轮人传授文法、修辞、辩证法(哲学)三门课程。黑格尔指出:“智者们就是希醋的教师,通过他们,文化才升始在希腊出现。”教育家策勒尔对智者评价说:“他们是哲学对话体的开端,他们是优雅的阿提刻散文的创立者。”

——【德】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

材料二 1800年,拿破仑开始重建教育。他颁布《国民教育计划》,该法令重点对中等教育进行改革,并设立教育督导制度来不间断地监督学校及其救学工作。在中等教育改革完成之后,拿破仑于1806年着手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颁布了《有关帝国大学的构成法》。1808年,又颁布《大学组织令》,建立了中央—学区—省级三级建制的救有督导制。拿破仑当政后,在巴黎及其他地区创办了十几所高等专科学校,如师范学校、武器学校、军事学校、音乐学校、医学学校等,强调实用技术传授。

——摘编自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智者教育活动开展的历史因素,并简述智者教育活动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启动教育改革的国内政治背景。
2018-12-22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省级联考】浙江七彩阳光联盟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家庭伦理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它要求父子、夫妻、兄弟之间应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强调“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同时也重视家庭间的情感联系,即“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但又把血缘亲情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视为处理一切社会事务的中心。比如对于父子双方有一方偷羊、另一方应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孔子认为应该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在被问到舜的父亲杀人、舜应该怎么办时,孟子为舜设计的方案是“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即偷偷地背上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以逃避法律的处罚。

材料二工业革命首先给妇女走出家庭提供了特别机遇。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们开始大量被现代经济部门雇佣,获得一定经济权利,并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随着妇女走向社会,社会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其经济独立也日渐形成。而妇女经济独立又为其独立精神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妇女而言,社会工作取代了其往日生活中家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了家庭的首要地位。从而动摇了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使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包括夫妻趋于平等现象以及夫妻平等感的产生;妇女婚姻观的变化——已摆脱由婚姻获得生存的命运,她们的自立使之可能甚至必然获得其婚姻的自由;生育观的变化——冲出了教会所代表的中世纪生育观束缚,表现出新形势下的新观念,即要求并习惯于避孕和节育。妇女们从内心不愿再作原先传统社会家庭中男人们的家庭奴仆,也不愿再在家庭男权权威的专横下懵懵懂懂地虚度一生。从此,女权意识开始萌发,妇女也有了在家庭中和男子平起平坐的愿望。

——摘自武汉大学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家庭伦理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 . 16、17世纪东西方文化同时出现推陈出新的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出自基督教《圣经》的内容仍然占据文艺复兴艺术的绝大部分版面。然而此时……在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人为代表的鼎盛艺术创作中,基督教的信仰内容决定性地从象征符号变成现实摹写,圣像神龛与古典艺术、自然山水、人类身体等并列同观,都是美的欣赏对象。所谓圣像不过名称而已。

——摘编自刘新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信仰与财富转移》

材料二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

——均引自《明夷待访录》


(1)依据材料一,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特点,并结合佛罗伦萨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修造对其进行阐释。
(2)黄宗羲的思想广受关注,有以下两种观点可供讨论:①“其所论之民本思想实上继孟子‘贵民’之绝学,下开梁启超、孙中山诸先生民治思想之先河”。②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在“咨议机构”“立法主体”两方面与近代西方民主理论有着根本区别。你同意哪种观点?若同意①请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予以说明。若同意②请结合材料二进行论证。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克(1632——1704年),继承和发展培根和霍布斯的学说,反对天赋观念论,认为心灵本是一张白纸,后天获得的经验是认识的源泉,反对君权神授说,拥护君主立宪,主张立法机关应是一个经选举产生的机构,而执行机关则是单个人或君主,立法权与行政权必须分立,政府是人民对统治者的一种信任,统治者的权力是有条件的而非绝对的,人民是最终的主权归属。人民最初享有自然自由,后来订立契约进入社会,享有社会自由,社会自由须受法律约束,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 摘编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材料二   到新文化运动起来的时候,已经有大批的留学生自欧美归国,例如胡适。正因胡有如此基础,遂使他成为民国时期引导中西文化沟通、结合,创造中国新文化的最重的领袖者之一。胡适明确地肯定,从大趋势看,文化的世界化是不可抗拒的。胡适为自己定下一条原则,即在国内专意强调西方文化的好处,在国外专意强调中国文化的好处。他坚信,“真的个人主义,就是个性主义”,“个人若没有自由权,又不负责任,便和做奴隶一样”。《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所努力散播的新观念,在广大青年中得到了热烈的响应。

——摘编自心事浩茫话当年纪念(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倡导的新学说,简折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新思想的特点,概括指出洛克和胡适新思想的相通之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很好地概括了科举制度下中国古代文人的处境。科举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向上社会流动的机制。但是这个机制的有效性在于它是一座独木桥,迈不过去的话,就只配给人耻笑。越过这座独木桥之后,文人的出路还是单一的,只有为皇帝服务这一种选择,其命运依然是危机四伏的。欧阳修议论说,侍奉皇帝不当,为原则过于刚直,就有“杀身成仁”的可能。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晚期国王或者大贵族使用的文官是中世纪最有教养的人群,而且越来越多是大学毕业生。毕业生的去向不是单一地为国王服务,而是有多样选择和可能性。中世纪欧洲向上社会流动的特点是,做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大学教育所构成的社会地位改善途径不是单一的、官本位的,而是多元的,律师、教师和医生不仅可以独立于官府,而且有尊贵的地位,他们的难题不限于能否做官,还可能是能否找到待遇丰厚的律师、医生和教书的职位,做官和从事这些专业工作并无那么明显的贵贱之分。拥有博士学位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一系列特权和很高的地位

——材料均摘编白2018年1月25日《彭小瑜: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但有三五十人家, 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 州、县,多立义学,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 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但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总要打些折扣,比如明朝 “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社学”……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蒙师按照乡里最诚 敬的礼节聘请……官学蒙师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明清蒙 学重视道德教育……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 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大众教育是 19 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1900 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
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 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 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义务 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 机会。

——摘编自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并简析明清蒙学教 育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欧教育呈现出的新趋向并 说明这种趋向的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汹涌的“打倒孔家店”的舆论氛围里,梁漱溟重新举起“仁”的大旗,诠释儒学,大力赞扬儒家的“直觉人生”,批评西方的“理智人生”和“功利人生”。同时,他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对待西方文化,充分肯定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做出科学和民主是有绝对价值、普遍价值的判断,对于这两种精神不但要无批评无条件的承认,而且应该加以引进。梁漱溟反对全盘西化,对国故保守不屑一顾,也不同意梁启超为代表的中西调和。他试图从儒学中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的精神资源?来弥补在新文化运动中被遗弃的传统儒学所包含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因素。

——摘编自聂慧丽《梁漱溟“五四”时期儒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材料二   作为启蒙精神的儿子,卢梭无疑属于启蒙运动的行列,但他批判的深刻性远远超出了启蒙运动的主流思想:卢梭承认理性对于人的意义,肯定文明的进步与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但反对启蒙主义者把道德的进步植基于理性与知识的进步之上,并对理性的扩张、知识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怀有深切的忧虑。他忧虑理性的批判在成功地摧毁教会的信条与权威之后进而破坏对人类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信仰与德行。在他看来,启蒙运动所欢呼的理性的胜利和文明的进步是以人性的异化和精神的败坏为代价的,它们破坏了作为人类社会之精神基础的虔诚、信仰和道德的直觉。

——摘编自刘莘《卢梭与启蒙理性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漱溟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和卢梭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说明二者不同之处分别产生的影响。
17-18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反映着社会变迁,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智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材料三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中后期欧洲印刷业蓬勃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法国“印艺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17-10-16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东西方的“理想人格”

古代中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古代希腊城邦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近代·东西方“人的觉醒”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摘编自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材料三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理念”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承”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传承”和“交流”,一纵一横,与“传承”相比,“交流”更应浓墨重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东西方“人的觉醒”的不同内涵,联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