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的人文主义”在科学及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因为他相信,人只有依靠自知之明,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摘编自【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生活世界,凡是人所具有的,我作为人也应该具有。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幸福观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文艺复兴时期的幸福观。
2021-02-0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17-12-09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统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不仅是一个自身有灵魂或生命的巨大动物,而且是一个自身有心灵的理性动物”……“文艺复兴的自然观”是指欧洲从哥白尼(1473-1543年)到黑格尔(1770-1831年)之间的主流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正好相反,“文艺复兴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既没有生命也没有理智。“自然界不再是有机体,而是一架机器;一架按字面意义和严格意义上的机器,一个被在它之外的理智心灵,为着一个明确目的设计出来、并组装在一起的躯体各部分的排列”。
材料二
       中国传统儒家主流思想始终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价值观去规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营建一个人人都有美好归宿的“大同世界”。而道家更关注如何通过“道德”的修炼提高人类个体的品质,然后通过个人品质的提高影响社会品质的提升。佛教中国化之后形成的中国禅宗思想,关注的是如何超越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束缚,使“人”觉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真相……反观西方传统自然观,“造物主”始终是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西方哲学家在思考“自然”时一个不可回避的严肃课题。“贯穿欧洲思想的悠久传统,尽管不是每个人,但却是大多数人,或者至少那些已证明有权发表意见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虽然自然是一个确实存在的东西,它的存在依赖某种别的东西。”由于中国传统自然观“重人”,所以它以“求善”为特征,目的是提高人类个体或集体的身心品质。与此相对,由于西方传统自然观“重神”,所以它以“求真”为特征,目的是试图搞清楚“造物主”创造“自然”的方式、方法。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锐《中西自然观发展脉络初论——兼论我的自然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传统自然观的不同及其对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8-04-2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四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广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2017-08-04更新 | 2181次组卷 | 46卷引用:甘肃省兰州新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思想和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自然科学的表现形态而言,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类型:一是科学精神;二是科学知识;三是科学应用。15、16世纪以后的西方,就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趋向而言,主要是在科学精神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探索自然规律以表现人的价值和能力,尊重客观规律以准确揭示自然发展的因果关系,只相信事实不迷信权威,只相信相对真理不承认绝对真理等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5、16世纪以来西方在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应用上的重大进展事例

材料二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的“形而下”(注: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材料二中“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内涵是什么?请以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加以说明。

材料三科学与民主,是陈独秀一生追求的两大目标,陈独秀曾说:“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陈独秀是“倾向共和科学方面”,在他看来,科学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他的确崇拜科学征服自然的能动作用,但他更把它看作一种反对‘迷信’的武器……仍坚信“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

(3)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科学的认识上,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因为他相信。人只有依靠自知之明,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摘编自[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生活世界,凡是人所具有的,我作为人也应该具有。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从史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必须要按理性行事,不能让人陷于无知中,挣扎于谬误中。生活在暴政下,过不幸的日子。他们相信,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迷信与专制的漫漫长夜。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幸福。因而启蒙思想家所掀起的启蒙运动,使18世纪成为“哲学的时代”“理性的时代”“光明的时代”“批判的时代”。

——摘编自李宏图《“理解启蒙运动”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幸福观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文艺复兴时期的幸福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时期幸福观的特点。
8 . 思想和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材料二   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的“形而下”(注: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科学与民主,是陈独秀一生追求的两大目标,陈独秀曾说:“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陈独秀是“倾向共和科学方面”,在他看来,科学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他的确崇拜科学征服自然的能动作用,但他更把它看作一种反对‘迷信’的武器……仍坚信“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


请回答:
(1)试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说明神学的东西“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2)材料二中“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内涵是什么?请以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加以说明。
(3)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科学的认识上,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降,江南市镇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工商业蓬勃发展。多层次市场的形成,市场经济的活跃,刺激了这一地区经济与社会更加繁荣。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苏州,成为全国最为奢华的城市。苏州的奢侈风尚,逐渐弥漫于邻近各府县、各市镇。康熙《淞南志》说,自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清以后,“饮食服饰竞以奢靡相尚”。如徽州盐商“入则击钟,出则连骑,暇则招客高会,侍越女,拥吴姬,四坐尽欢,夜以继日,世所谓纷华盛丽非不足也。至其子弟,靡不斗鸡走狗,五雉六枭,捐佩外家。”

——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二   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的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

——摘自范广寅《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奢侈消费》


提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对比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和十五世纪欧洲的社会消费观并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国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纯系地理条件使然。中国的边界,或为大海,或为高山沙漠,外敌只能从北方入侵,所以安全较有保障。虽发生分裂,但不久即复归统一,主要也是地理原因。中国以长江为天然屏障,分为南北两部分。由于气候的原因,北方人彪悍好战,南方人温顺怯懦;北方人一旦跨过长江,无须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便可迅速控制全国。南方人习惯于俯首听命,故不易形成分裂。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地理环境因素通过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要素之一的劳动对象而实现的。作为劳动对象,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着物质生产活动的类型、方式等,并通过决定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1)结合材料一请对孟德斯鸠中国 “历史悠久、国家稳定”原因的观点进行评析。
(2)结合材料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与孟德斯鸠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上的认识有何本质区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