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造成了很多小生产者破产和工人失业;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又使图地运动愈演念烈,导致大量农民破产,流入城市,造成人口相对过剩的局面;而启蒙思想更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都对英国下层民众的思想观念造成很大影响。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最恶。……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摘编自赵学姣《马尔萨斯人口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材料二 最早将马尔萨斯人口论介绍到中国的,是1880年同文馆出版的第一部西方经济学中译本《富国来》。1895年,清末维新政治家陈炽又重新翻译《富国策》,并在《时务报》上连载,时人对这套人口理论推崇备至。……建国前夕,原美国国务聊艾奇逊费用马尔萨斯的部分观点断言“中国人口在2个世纪里增加了1倍,人口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不管谁统治也解决不了”。1957年下半年,全国范围内发起的以政治立场而非学术立场为出发点的大批判,使得马尔萨斯及其人口理论在中国被全盘推翻。……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术界对马尔萨斯持“全盘否定”观点者越来越少,而持“部分肯定”论者日渐增多。在这段时间内出版的学术专筹中一般在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做出批判之后都会论述其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

——摘编自谢勇、徐倩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传播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18-03-1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14~18世纪,欧洲先后出现两次思想解放的进步潮流(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并且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在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压制。14世纪后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并次第扩展到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无论思想家、文学家还是艺术家,都高举“人文主义”旗帜,以其诗作、画作、剧作宣扬人性,抨击教会的虚伪,帮助人们冲决宗教神学的网罗,从上帝的羔羊变为独立的个人。

材料二……博马舍更是以尖锐锋利的笔触去论述第三等级的“小人物”远比贵族老爷更为强而有力。他在《费加罗的婚礼》中为主人公、作为贵族仆人的费加罗安排了一段自白,是费加罗在与贵族主人较量、斗智并将伯爵老爷搞得狼狈不堪之后说出的一席话:“因为您是大贵族,您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您多么洋洋得意!您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除去从娘胎中出来时用过一些力气之外,您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我,湮没在无声无息的广大人群之中,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学问和本领,就足够统治整个西班牙一百年还有富余,您居然想跟我来争夺果实!”博马舍笔下这种锐利的气势,使得国王路易十六也大为震动。他在读过剧本后惊呼:“这个人嘲笑国家中所有一切应受尊敬的事物。这个剧本上演就会产生危险,它会导致拆毁巴士底狱!”启蒙思想家们为将要取代封建制度的新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

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1)文艺复兴运动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复古吗?根据材料一说明其兴起的历史背景。

(2)图1、图2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位巨匠。请分别指出他们的名字及其杰作。

(3)博马舍的小说《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的一席话体现了启蒙思想家怎样的思想主张?由路易十六的“惊呼”,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运动有何历史影响。

2017-11-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11月考卷

3 . 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任何一个奉行民主制的希腊城邦都要求普通公民具备在公共场合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一个人仅懂得运用词汇还远远不够,他还必须学会如何驳斥他人的观点,如何在讨论政治和伦理问题时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人们需要接受高等教育……那些游走各地的教师通过教授他人演说和辩论术,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他们还是百科全书似的人物,可以教授人们需要的任何知识。这些教师收费授业,因而被称为智者。

—(英)伯里《希腊史》

(1)依据材料指出古希腊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运用所学简述智者学派思想的历史价值。

(2)图A和图B见证了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结合相关史实,任选其中的一幅图片撰写解说词。(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简练)

(3)有人说1977年冬天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结合材料和所学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2018-09-15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比较图8、图9,提取两项有关中西方绘画的不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7-10-0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6年2月,陈独秀明确提出:晚清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为改变自己的落后现状,已经进行了政治制度层面的改革,但未见奏效,究其原因,乃在国人的伦理价值观念未有根本之改变。他断言:“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采取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他认为要使民主立宪站住脚,就必须反对儒家三纲之说。按照这种思路,不进行根本价值观念的转变,中国人就没有资格实行民主。

——摘编自周玉萍《新文化运动中启蒙思想家改造中国国民性思想的思考》

材料二   自中世纪以来,人们的天赋理性一直受到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的控制和压抑,现在以哲学的名义把人的理性呼唤出现,恢复它的合法权利在批判之中倡导理性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确立起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伏尔泰在给达朗贝尔的信中写道:“理性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要求确认以理性来反对种种想象和别的时代的偏见,并取得胜利”。……启蒙思想家正是真诚地启发民智把潜藏于每个人自身之中的理性召唤出来,挣脱任何外在权威的束缚,使人类走出不成熟的依附和奴役状态,成为敢于运用自己理性的独立的和自由的人。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并指出中国新文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相似之处。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雅典市场。这里既是集市,也是雅典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的公众场所。

(1)从图片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2)智者学派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2018-04-2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3月份月考(高二历史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圣母子像作为基督教艺术的代表,时代背景不同,代表性的作品特色各异。


(从左到右)第一幅图摘自中世纪壁画《康奈诺斯皇帝夫妇与圣母子》(局部);第二幅图是摘自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绿垫圣母子》;第三幅图是现代主义画家马克斯·恩斯特于1926年创作的《在三个目击者前掴打年幼耶稣的圣母》;最后一幅图是艺术家达利于1950年创作的《利加特港的圣母》,圣母双臂抬起呈金字塔状,圣婴和一个原子核在她空心的身体里,所有一切都是悬浮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背景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从图3中任选两幅画作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8 . 阅读下面图10和图11及相应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汉图》(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又名《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现仅存三幅)之一。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实际上已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伏在一横斜树枝上作沉思状。此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罗汉注视着眼前两只温顺的小鹿。树上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画中罗汉与小和尚的僧袍僧衣的用色在多样变化中求得协调和谐。
材料二 西斯廷《圣母像》,圣母,在基督教里是耶稣的生母,名为玛利亚。在中世纪,欧洲封建教会占统治地位,圣母像中的圣母全部都是冰冷的,僵硬的,阴沉,不可亲近的。16世纪,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的圣母像则是温柔的,慈爱的,美丽的。在拉斐尔的画中,耶稣在圣母的怀里,圣母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他,无论是孩子还是圣母都洋溢着幸福。年轻的圣母就像带着孩子的民间母亲,充满了母爱。美丽温柔的圣母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因为她怀抱的孩子将拯救世间,同时她的脸上也流露住一种不舍之情,因为她将把心爱的儿子奉献人间,拯救人类。它不仅画出了女性的温柔与秀美,更歌颂了圣母的崇高行动。其对圣母的赞美,在生活美的价值观上战胜了基督教的厌世哲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罗汉图》与西斯廷《圣母像》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产生历史背景。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概括图1和图2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的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

10 . 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四: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017-05-04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