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压抑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1)据材料一,指出“个人主义”的内涵。概括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的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目的及产生的作用。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理解18世纪被称为法国的“启蒙世纪”的内涵。

2 .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有些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并在近代发展成为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古代希腊,某思想家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该思想家是谁?请列举他的其它观点。

(2)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擅长画圣母像,虽然是宗教题材,但画中的圣母和圣子有母亲的柔美、孩子的天真。这一创作风格体现了什么思想?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3)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在德国出售赎罪券。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的发动者和核心主张是分别什么?

(4)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该时期的人文精神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有何特点?

3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亚尔伯蒂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奥占斯丁

材料三: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伏尔泰

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孟德斯鸠

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

——卢梭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张是谁提出的?如何评价他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武器与矛头指向。
(3)根据材料三,概述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思想。
(4)材料所述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代最后一个儒家大师,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是谓东方世界的精神领袖。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变本性之恶,兴起人为之善。他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极高的评价:“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荀子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法后王而重礼法”的“雅儒”,最高目标是“大儒”。他们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是“既智且仁”的“王霸之佐”。其教育内容最重礼经,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认为教学过程有闻、‘见、知、行四阶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柏拉图最优秀的弟子,雅典吕克昂学院的创始人,逍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吕克昂学院流传下了47本著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广博、最统一的知识体系。他第一次告诉人们,智慧不需要神启,是可以凭借理性和逻辑来认识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担任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少年时期的老师,他按照希腊文明的最高标准塑造着亚历山大。他让14岁的亚历山大喜爱上了希腊文学与荷马史诗,并对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广阔的知识产生热情。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提出要求,“做亚洲人的主人,做希腊人的领袖”。这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这种双重标准的希腊式帝国,是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荀子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兴起的背景。并分析荀子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内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在当时雅典40多万人口中,只有(?)万人享有公民权,其中经常出席公民大会的人数只占公民总数的1/6左右,其余9/10的居民,包括奴隶、外邦人和占人口一半的妇女,都被剥夺了民主权利,该观点认为雅典民主仅仅是奴隶主阶级的少数人民主。

——程汉大《雅典宪政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仅仅是奴隶主阶级的少数人民主”这一观点的理由。

材料二   这些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著作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启蒙运动对欧美“民主进程”的深远影响。

材料三   (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似乎没什么新意……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材料四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它有利于维护美国的独立、统一和经济发展。但是,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处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下的广大黑人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南北不同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

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三分之一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灾难上。

——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指出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和人权局限性的表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摘编自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谷登堡的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20年间就传遍了

欧洲。l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

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

垄断的知识……1474年,距(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他生前就有了活字印刷版,他是

抚摸着他的著作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

阶级更加危险了。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

说,必须禁止其发表。

——饶立华《谷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欧洲印刷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彭响?

7 . 思想是时代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1)概述西方“早期”启蒙的“内源”因素。结合所学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早期”启蒙之间有怎样的“接续”关系?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说近代中国的启蒙有何特点?

2018-01-2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8 . 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一次伟大变革。这次变革曾经开创了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丁·路德国家学说的中心内容是“君权神授”说,认为君主的权力是神授的,而教皇的权力是人为的,是不合法的,神授的君权有改革教会、钳制教皇的义务。他呼吁世俗的政府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改革教会的责任,割断与教廷的一切联系,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廉俭教会,要求政教分离。加尔文虽然主张政教合一但也认为君权神授,也提出要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要求建立共和化、民主化的教会组织——长老制教会。这些思想都是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


(1)根据材料比较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在宗教改革思想方面的异同之处。
(2)结合材料回答,加尔文主张建立的长老制教会有何特点?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该教会具有怎样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2017-10-0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文明的交流与变革。

材料一   在四大文明古国及希腊人、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二   

1755年,《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获得巨大成功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中国孤儿》剧本。剧本写到:张惕接受皇帝托孤,决定要用独生子替太子送死,其妻子伊达美不予配合,说:“你向他发过誓么,要杀你的亲生子?唉!有什么贵和贱,又有什么主和臣,都不过一点虚荣定了一时的名分:天生来大家平等,……要谋自己的善后,才是我们职责。”剧中还有“士可杀而不可辱”、“请用理性、公正和习俗教化百官”等言论。1755年,《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获得巨大成功。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欧洲城市分布示意图


材料四   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真的从其酣眠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摘编自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孤儿》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城市出现的新现象,对应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