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服饰习俗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

中世纪中世纪初期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妇女不事打扮。平民贵族衣式相同,服装的等级差别主要表现在衣服质地和产地不同。而且把珠宝捐给教会,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古今中外服装珍闻趣事》)
10世纪至12世纪10世纪男服变得更为贴身合体。这时女式服装变得宽大,衣袖加肥加长,头发蒙在披巾里边,身体被斗篷蒙起来。至12世纪宽松的衣服变得瘦窄,使身体曲线得以突出。(《欧洲中世纪生活习俗史》)
13世纪男女服装趋于一致,男服还有紧身衣及各式各样的外衣。这时护身外衣流行,适合旅行商贸穿用,妇女穿长袍,中间有缝,可便于劳动,收获时裙子口袋可装农作物。(《欧洲中世纪生活习俗史》)
14世纪至16世纪14—16世纪欧洲的统治阶级追逐奢华和享乐,无视宗教戒律,在服装方面表现尤为显著。“无论贵人、贵妇,皆如儿童之喜着新衣,喜戴首饰。此为善奢侈浪费之时代,此时人用三千头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奥尔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细珠以绣一首诗歌于襟袖之上。”(《中古及近代文化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解读中世纪欧洲服饰习俗的变化。(要求:主题鲜明,论述合理,史论结合)
2 .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层面人与自然从“万物始于水”到经典力学,是人类探究科学以增长知识,认识自然以摆脱神话和宗教迷信束缚的漫长之路
第二层面人与国家从古希腊“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到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说,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由、平等、充满正义的“理想国”
第三层面人与自我从“认识你自己”到人人生而平等、弘扬理性,人类逐渐关注自我修养,尊重生命价值的心灵家园

——摘编自庞友海《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对材料中的“人文精神”进行解读。(要求:对材料中的某一个或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均可,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自吴广伦、周义保《老漫画中的法国史》


提取漫画中的一个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读合理,符合史实。)
4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1718世纪东西方著名思想家的教育主张



解读上表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简要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人对人文主义有这样一段解读:“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它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肯定人们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摘编自纪旭《从文化角度看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人文主义”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要求:看法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12-1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了解研究伟大思想家是人类不断认识自己和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历史研究小组从图书馆查阅了一套《中外思想家传》,从中摘抄了涉及以下人物的部分内容:①孔子②苏格拉底③董仲舒④顾炎武⑤老子⑥朱熹⑦普罗泰格拉⑧王阳明⑨黄宗羲⑩柏拉图韩非子孟子


请从上述人物中至少选取三人构成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2020-05-1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4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韩非子和卢梭的)信仰大同小异,但一个主张君主专制,通过限制臣子的权力,进一步否定人民的权力;一个主张民主政治,通过各种代议制赋予臣子一定的权力而恢复人民的自然权利,这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从中是不是可以说明人类信仰实现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千差万别的信用路径呢?

——郭生祥《韩非子和卢梭:国家信仰的两种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类信仰实现的道路”提出一个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线。文艺复兴代表了理性思考和思想的巨大变化,而不是物质上的巨大变化。文艺复兴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到现世。他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王春生《论文艺复兴的历史影响》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绘画中,人性与神性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和谐地统一。这种情形在意大利后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那里达到了完美的转变和实现。他们的每一幅作品都力图将神性提升人性,从人性发掘神性,从而也将文艺复兴推向了鼎盛。下图是拉斐尔的《椅中圣母》。



结合时代特征和材料信息,对拉斐尔的《椅中圣母》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01-0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巨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任何道德都是具体历史时代的产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公民应具有“四主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具有智慧之德的人担任统治者,负责治理国家;具有勇敢之德的人担当卫国者;具有节制之德的人从事生产。智慧是最高的德性,节制是最低的德性,勇敢居中。这三种人各具其德、各守其责,国家就具备了正义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公民有修身、修政的道德责任。

欧洲中世纪,“君权神授”的国王享有世俗权利,臣民对国王是依附和从属关系。基督教神学的奠基者圣·奥古斯丁在四主德的基础上,提出爱上帝是一切美德之源。基督教还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爱一切人”,并通过一系列戒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忏悔、祈祷、诵经等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18世纪,孟德斯鸠提出:品德“不是道德上的品德,也不是基督教上的品德,而是政治上的品德”,这种政治品德就是爱祖国、爱平等、爱法律,这种爱是民主国家特有的,只有民主国家,政府才由每个公民负责。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道德学的唯一目标是使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物质生产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促进公民的自由、平等与幸福。他强调人的本性是自由活动,坚信公民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将会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

结合所学,解读“西方道德观念的发展变迁”。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5-14更新 | 276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