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617年,德意志萨克森的新教徒们制作了一张《宗教改革百年纪念宣传画》,画中的路德正就着从天堂射下的一束光阅读《圣经》,他抬起了头,光芒照在他面前的书页上,阅读它就是与上帝相逢——而这一切并非发生在教堂内。这表明,宗教改革
A.否定天主教会及其教皇的权威B.打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束缚
C.维护了德意志各个阶层的利益D.把矛头对准了封建专制制度
2 . 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同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
A.二者都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B.民族矛盾成为德意志主要矛盾
C.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D.建立资产阶级廉俭教会的需求
3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2021-07-08更新 | 10931次组卷 | 117卷引用:2020年山东历史高考真题变式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及其他国家的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2021-04-20更新 | 308次组卷 | 25卷引用: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世俗科学的原理到宗教启示的基础,从形而上学到鉴赏力问题,从音乐到道德,从神学家们的繁琐争辩到商业问题,从君王的法律到民众的法律,从自然法到各国的任意法…这一切都受到了人们的讨论和分析。”以上评论的是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科学革命
2021-04-19更新 | 239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62年英格兰议会通过“一致法令”规定将不信国教的教师和学生排除出大学,如牛津大学。1689年又通过“宽容法令”允许不信国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学院,提供范围更广的课程,如现代语言、历史学、地理学和化学等。瓦林顿、北安普顿和哈基内等学院在启蒙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上超过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摘编自孙瑜《大学与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材料二   巴黎大学自1638年起,就不给新教徒颁发学位证书并极力对抗和扼杀进步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更是顽固地抵制新思想的渗入:17世纪下半叶,禁止使用笛卡尔的著作;宣布卢梭的《爱弥儿》为禁书。……法国在18世纪有20所左右发展比较充分的大学,但只有蒙彼里埃一所大学在启蒙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生机论”的主要中心,它促成了生命科学在18世纪后半期的转变。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大学设立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运动期间,法国大学出现的变化及其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伏尔泰声称《牛顿哲学原理》不是为聪明人设计的,而是为他自己也荣幸属于那个无知平民阶层设计的。他通过说政事的形式来阐发牛顿思想,描绘牛顿所遵循的科学原则。“苹果从天上掉下来”的典故就出自伏尔泰手笔。上述材料反映了
A.牛顿为普及物理知识而精心编写通俗读物
B.伏尔泰深入浅出地解说牛顿的物理学思想
C.近代科学精神已经渗透到人们文化生活中
D.科学精神的推广有利于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2020-10-29更新 | 1182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新高考5月模拟(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受但丁及其诗歌的影响,意大利俗语文学发展迅猛,独领风骚的是托斯卡纳地区的作家。意大利的文化精英对俗语文学的价值和标准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其结果是在16世纪确立了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的意大利“标准文学俗语”。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重视文化创新忽略了历史传承B.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
C.人文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D.商品经济颠覆了民众的神学观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六世纪后期,伴随西洋传教士来华,西方医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较早介绍到中国的解剖学、生理学著作有《泰西人身说概》等。关于人体构造,《说概》中阐述说,造物主对各器官的内部构造巧为安排,以达成人类“致知”的目的。如人身各部分皆成长,独耳骨则否,是因为“生人从幼至老,惟学是务,恒若闻见不广,故以听闻为基,以至无穷无尽”。上主造人,赋予灵魂与身体,亦同时赋予人一个目标:“天主生人,付之灵性聪明,以格物穷理”。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人体,或治疗病的草木,都只是符号,象征着人与天主的关系,引领着人迈向信仰之途。

——据祝平一《身体、灵魂与天主:明末清初西学中的人体生理知识》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据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医东传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中的“卫生”观念在传播方式上有何不同?简要评价晚清“卫生”观念流行的社会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