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1 . 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说明林则徐(     
A.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
C.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制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崇拜人物调查统计的结果为,崇拜孔子、孟子和孙中山的人数分别是153、61、17。1923年,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学生崇拜人物民意测验结果(国内)为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孔子1票。这可以用来说明新文化运动(       
A.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B.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进程
3 .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这源于严复(     
A.对生物进化论的不断完善B.“中体西用”的实践认知
C.对于晚清国情的理性认识D.反清革命思想的日渐成熟
2022-12-2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年,梁启超为其师康有为先生作传时,将英雄分为应时之人物和先时之人物两大类,并将康有为许为先时而生的英雄。他写道:“有应时之人物,有先时之人物。先时人物者,社会之原动力,而应时人物所从出也。质而言之,则应时人物者,时势所造之英雄;先时人物者,造时势之英雄也。应时者有待者也,先时者无待者也,同为人物,而难易高下判焉矣。”……对此梁启超解释道:“社会进化,全社会之人同进之谓,而导率社会多数以进者,又恒在一二人。古今中外能进化之社会,皆其历代圣哲豪杰人格之化成也。”

——摘编自李红宝《梁启超英雄观辨》

材料二     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所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背面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小楷字体碑文,碑文内容如下: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梁启超英雄观的内涵,并分析他产生这种英雄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英雄观与梁启超的英雄观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从碑文中所列的三个时段中任选一个时段,概述其革命阶段性特点并简要阐述这一阶段的革命历程。
2022-12-22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九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林则徐编译《四洲志》时,是按照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重点介绍了各国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情况。由此可知,林则徐(     
A.已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B.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C.缺乏对西方的深入认识D.受到外来传教士的影响
2022-12-22更新 | 18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九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维新派倡导科学、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强调要克服国民奴性劣根,要求克服国民柔懦谨畏性格,重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据此可知,维新派认为(     
A.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国民性重建B.改造中国必须废弃儒家思想
C.民主革命要培育近代民族精神D.西方的制度文化比中国先进
7 . 《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当时世界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原本述及的国家和地区并未完全译出,不过比较当时国人世界知识的缺乏程度,仍堪称近代中国翻译出的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理志书。这说明此著作(     
A.凸显思想启蒙B.注重知识创新
C.侧重富国之策D.饱含爱国情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深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材料说明戊戌变法(     
A.理论偏激内部意见分歧B.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对
C.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碍D.失败原因是改革家的急功近利
2022-12-11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年初,新旧文化激烈交锋之时,北大较保守的学者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该刊思想上基本沿袭了清末国粹主义。在此背景下,新文化阵营提出了“整理国故”问题。毛子水、傅斯年在《新湖》杂志上撰文,针对“抱残守缺”“追慕国故”的倾向而提出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整理国故”。这一看法得到胡适等人的支持。1919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树立起“整理国故”的旗帜。他认为,“新思潮的意义”只是一种“评判的态度”,也就是尼采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因而对“中国旧有的学术思想”应做到,“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就研究范围和重心而言,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样,“整理国故”也体现了对全部传统,尤其是非儒学派的重视。胡适认为,“非儒学派的恢复是绝对需要的”,“中国哲学的未来,似乎大有赖于那些伟大的哲学学派的恢复”。

——摘编自罗检秋《“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

材料二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中两个最著名的口号,也是这一运动的纲领,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与他对“科学”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他提出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另一方面,他想通过整理国故来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方法”,为“科学”在中国寻根,并借此证明“科学”并不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相容的“舶来品”,即提倡、宣传“科学”也具有传统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相信社会、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有着共同的“方法”,所以他要借整理国故来证明此点,同时,这也是为“打通”二者所做出的一种积极努力。

——摘编自雷颐《“整理国故”:为科学在中国寻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整理国故运动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并分析整理国故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10 . 自1918年蔡元培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后,又有不少学者提出“今日政治问题,就是面包问题”“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等主张。这反映当时(     
A.马克思主义被广泛接受B.社会普遍崇尚生产劳动
C.追求人人平等成为目标D.无产阶级力量引起重视
2022-12-04更新 | 313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