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7 道试题
1 . 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863”计划,选择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作为突破重点,在几个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跟踪世界水平。该计划的实施(   
A.践行了科教兴国的理念B.提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
C.顺应了多极化发展趋势D.迎接了工业时代的到来
2 . 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下列人物中,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邓稼先B.袁隆平C.杨利伟D.屠呦呦
2021-01-16更新 | 181次组卷 | 2卷引用:三年(2021-2023)学考真题分类汇编之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3 . 新中国成立时,科技人员不足五万人,除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这得益于
①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确立②中央与地方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设立
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实施④一批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21-01-09更新 | 3582次组卷 | 31卷引用:【必刷题】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练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4 . 1977年8月13日,教育部就当年恢复高考召开招生工作会议,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头绪太多,会议创造了一项新中国开会时间的纪录——历时44天。最后,"马拉松会议"终于在 10月初提出了一个可行性方案,这就是《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出现这种冗长会议的根本原因是
A.恢复高考的突然性B.招生工作头绪太多
C.各方意见并不统一D."左"倾思想的束缚
2021-01-07更新 | 155次组卷 | 2卷引用:学易精品同步课程-统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5 .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开展识字教育,减少文盲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贯彻“双百”方针,丰富生活
6 .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给某位科学家的颁奖词。该科学家
A.引领中国成为世界的科技强国B.成为新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首创者
C.成功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D.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021-02-06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尖子生同步培优题典(统编版)-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7 . 中共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的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C.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8 .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仅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000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外留学生和学者总数的一半。这说明新中国
A.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B.文化工作报酬优渥
C.淡化科学领域意识形态D.建设人才资源充足
2020-09-06更新 | 1224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课时把关题-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每课重点知识把关题】
9 . “两弹功臣……开创祖国核武器,他是领跑者;研制中国核导弹,他是探索者。”以上颁奖词应该献给
A.雷锋B.邓稼先C.李四光D.焦裕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处境十分艰难,撮开经济形势,单说政治生态就恶劣异常,首先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敌视,再是后来与苏联的化友为敌,战争阴云常年笼平着中国大地。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讹诈,党中央果断决定我国自行研制“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空中升腾的巨大蘑菇云,震撼了整个世界;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时,空中传来清晰的“东方红”乐曲,它是如此悦耳动听,整个中国都在聆听,整个世界也一定在静听。

——摘编自潘志华《中国科技走向辉煌》

材料二 新时期中国的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共同推动所致。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在发展战略上将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发展。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是中国科技进步的典型代表。一个国家如果能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不仅仅是国力的体现,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民众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神舟飞船”计划的成功,就如同20世纪60年代的“两弹一星”工程一样,引起全世界的注视,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它的经济效应将不断放大。

——摘编自冯留建《中国科技软实力的发展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研制“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70年代与新时期我国发展航天技术的不同影响。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