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横向打通模块,制作年代尺有助于历史学习。根据下列年代归纳史实,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条件
B.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我国外交的发展
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2 . 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反映了政治及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出身,或是由太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材料二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也全部采用白话文。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教育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所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首倡者及其代表作。

指出推动教科书文体改革的根本因素及其客观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育的力量的?其理由何在?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2-06-09更新 | 10101次组卷 | 5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莱特兄弟于1908年创建了世界第一家飞机制造企业,并获得美国陆军订货,这标志着航空工业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军事)航空工业实现第一次大发展,全世界的企业数量达到约200家。二战时期巨大的军事需求刺激了世界(军事)航空工业的第二次大发展。美国、德国、英国、苏联、日本的飞机工业领先世界,其中美国飞机工业在规模和实力上均达到第一。二战后,军用航空订货锐减,同时飞机由活塞动力向喷气动力跨越。在民用飞机领域,美国取得喷气干线客机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把苏联远远甩在后面。美国飞机工业在1960年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整合,重要飞机制造业企业从26家合并成为4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法、德等几个航空大国的航空制造业首先逐步实现了本国航空制造业的整合,并开始进行跨国整合。

——摘编自赵长辉、段洪伟《从莱特兄弟突破到跨国整合——飞机制造业百年简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航空事业的探索。1951年,我国派代表前往苏联,以寻求其对中国航空事业的支持,中央也为航空事业筹集了一笔外汇,几个月后,航空工业局正式成立,我国航空事业正式起航。1953-1957年,中国航空工业在引进苏联多种型号的飞机后开始了仿制工作。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出第一款喷气式飞机——“歼教-1”。1973年,中国订购了第一架波音707飞机。同时,美国民用飞机制造公司也提出了和中国联合生产大型客机的提议。但由于种种原因,整个90年代,中国始终未能造出大飞机。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数名专家经过商讨,一致认为研制大飞机迫在眉睫。2006年,在多名专家的推动下,大飞机、载人航天等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并于2007年正式获批。201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我国航空工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摘编自张静波《中国大飞机项目的辛酸往事:大国崛起,需要真正的“中国制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飞机制造业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有何不同,并简析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1950年,我从山西农村来到上海,进入一个公私合营的小厂当工人,以忘我的劳动精神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中,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在1954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那一年,由于我读过小学,有一定文化基础,经过严格选拔考试,我进入了上海市工农速成学校。进入“速成中学”的学生年龄偏大,学习基础较差,需要加倍努力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我一直默默坚持着,常常在教室学习到很晚。1958年,从“速成中学”毕业时,我作为优秀毕业生经组织推荐直接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班主任找我谈话说,北京大学等几所大学都有意录取你,这些院校对学习成绩、政治条件等方面要求都很高。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大学。

——摘编自解义荣《难忘“上海工农速成中学”》

材料二     将工农出身的干部、优秀产业工人、劳动模范培养成工农知识分子,是党和国家人才计划的重要方针政策、时代的必然产物。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受到了工农阶层的热烈响应,一批渴望知识的工农学员在这里学习文化,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学员们拼命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夜以继日地补充知识。工农速成中学改变了这些工农学员的人生轨迹,“农民的儿子上大学”成为了可能;一些没有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在工作中也感受到了知识的作用。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既是一项文化政策,从本质上更是一项政治政策的落实。从1951年到1955年这5年中培养了数万名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走进大学的工农学员,也完成了工农知识分子的蜕变,增加了高等院校的工农成份。

——摘编自龚晓蕾《建国初期工农知识分子的塑造与形成》


(1)据材料概括“工农速成中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创办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
2022-05-1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为进一步围堵社会主义国家、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美国致力于向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推行“绿色革命”,输出杂交种子、化肥、生物技术,以提高玉米、小麦、大米等作物的产量,这使得受援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粮食自足。但是,由于大量化肥、杀虫剂的使用,也产生了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消耗过度及土地板结、盐碱化等问题,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成本,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程度,进而威胁到上述国家(地区)的粮食安全。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现代史》(下册)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向外推行“绿色革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印度等受援国(地区)与中国实现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并说明各自效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粮食增产道路的历史启示。
7 . 中国曾在古代的科技文化方面为世界发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代百年度落伍了,而今,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中国的科技发明创造又迎来新高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8%以上。明朝中后期涌现出一些在传统科技领成取得定突破的科学巨匠,但这一黄金时期稍纵即逝,入清之后便不再有任何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甚至晚明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被弃置遗忘。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到1895年,清政府主要引进军事技术和少数相关技术,对西方技术体系一知半解,未发展机器制造等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这样,技术上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从1895年到1949年,国家陷入社会动荡与民族生存危机,国家的大量财政收入用于各种战争。从光绪新政到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国家决定全面接受西 方技术与科学,促进工业化建设.然而,各种举措都因为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与日本侵华战争而难以彻底落实。

—— 据张柏春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等


(1)相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并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各自的成因。
(3)列举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2020-07-2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它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喷涌激发、大放异彩的光辉时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过5次大的侵略战争,虽然每次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每次都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抗暴精神,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这样的格局决定了中国要战胜自己的对手,不但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勇敢拼搏,而且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爱国思想还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民权观念的传播,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王韬、郑观应等发出通下情、开议院的议论开始,到戊戌时期发展成声势浩大的要求“伸民权”的变法运动,从1900年孙中山惠州起义,一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中国资产阶级在挽救民族命运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英雄行为,并不比欧洲资产阶级逊色。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第二章大地之子——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艰难回国路,满腔报国情;甩掉“贫油国”的帽子……

第四章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动荡流离的童年;两次重大的选择;安江农校来了一位大学生;禾下乘凉梦成真

第五章两弹元勋——邓稼先少年立伟志;西南联大物理系;娃娃博士;青春热血挥洒戈壁……

第八章中国申奥的见证人——何振梁不卑不亢,为国家尊严而斗争;有礼有节,级横世界体坛;追梦奥运……

——摘编自刘世英《10位功勋人物的奇迹背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李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的表现及其意义。

9 . 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人才标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列有孝友传、忠义传、列女传、卓行传、死节传等等,其中记录的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的人才连篇累牍……几乎每一部正史都有比如《儒林传》《文苑传》或《艺术传》《文学传》《道学传》等篇章,而且比重越来越大。初步统计结果表明。从《汉书》到《宋史》,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300余人……粗略统计,《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而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有些入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

——《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

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材料三: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成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四:这次全国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经过这次调整,到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占47.6%,1952年降到22.5%,1957年又降到9.6%。

——摘自栾曦栾学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苏化”及其利弊分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封建统治者的人才价值取向主要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教育理念及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以及在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4)指出材料四我国调整高等教育的背景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我国当今教育的改革发展有哪些启示。

2017-08-06更新 | 10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天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教育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也深受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马融注(《论语》)“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材料二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

——《汉书•董仲舒传》

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洋务运动重要教育实践一览表


时间内容
1862创办北京同文馆
1863创办广东方言馆
1866创办福州船政学堂
1867创办天文算学馆
1872、1873、1875、1887年派遣留美学生共120人

材料四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5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马融的注解体现了孔子哪一教育思想?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汉武帝的举措对当时的教育和思想领域分别产生哪些影响?
(3)材料三的教育实践反映了洋务运动哪一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对近代中国有何重要影响?
(4)据材料四,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反映了我国将实施哪一重大战略?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