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2020-12-11更新 | 440次组卷 | 105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20-12-05更新 | 3968次组卷 | 85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暑期返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据统计,1999年我国高校招生较1998年增加51万人,增幅达47.4%;到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竞高达32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5%。这些变化反映出我国
A.经济发展刺激人才需求B.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C.高等教育已实现大众化D.已向教育强国迈进
4 . 1952年,我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进行全盘调整,全国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之前已经存在的综合性大学均有大规模调整。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B.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
C.为全民高等教育做准备D.适当平衡文理科系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
7 . 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
A.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
C.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D.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
8 . 1952年,新中国初期对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是部分调整的院校数据。据此 可知,院系调整
项目调整前调整后
高校总数211所182所
综合大学55所13所
工科院校33所39所
师范院校12所32所
农林院校17所29所
A.适应了国家经济战略的需要B.建成了学科专业齐全的院校体系
C.完成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D.提高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9 . 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985工程”计划;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政治因素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B.新时期教育改革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
C.高校改革主要是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的需要
D.高校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截至2006年底,我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03所,在校的法律专业本科生接近30万人。有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达333所,有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29所,有13所法学教育机构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我国
A.重视高素质法制人才的培养B.民主法制建设速度空前加快
C.民主法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