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2 道试题
1 . 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金梅生创作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年画,题为《劳动的收获》。该年画可用于研究
A.高等教育的发展B.人民政权的巩固
C.新社会的新风尚D.农业技术的突破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相关规定。

时间发展概况
19508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一年级设中国古代史,初二年级设中国近代史,初三年级设外国历史;高一设中国古代史,高二设中国近代史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高三设外国历史。其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重在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
19537
教育部在颁布的《中学教学计划》中规定:初一开世界古代史,初二开世界古代史及中国古代史,初三开中国近代史;高一开世界近代史,高二开苏联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高三开中国近现代史。教节均为每周3学时。
20世纪60年代初历史课程改称“社会发展简史”课程,不讲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只讲中国现代史,不重史实,只讲理论。1963年,教育部调整教学计划,对历史课程进行大幅度的压缩,规定:初一不开历史课,初二开中国古代史,初三开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高一、高二不开历史课;高三开世界史。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决定在初中增开世界史课程,将中国史课程减少一个学期,规定:初中一年级开设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初二开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史,初三不开历史课;高一开世界史,高二、高三不开历史课。

——摘编自王双怀、方骏《20世纪中国的中学历史教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谈谈你对“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2017年我国研发投入达17606亿元,是1991年的123倍,1992—2017年年均增幅达到20.3%。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科学技术事业成绩斐然。这些成就的取得(       
A.与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相适应B.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居于主导地位
C.表明中国开始推行科教兴国战略D.直接体现出中国科技进步服务于经济发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教育大事记

时间

教育大事件

1949年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1952年

教育部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并新建钢铁、地质、航空、水利等专门学院,重视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同年,全国范围的扫盲运动展开。

1961年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确立。

1977年

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年秋,党中央决定恢复高校招生考试。

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随后教育成为除经济之外立法最多的领域,教育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1983年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

1992年

十四大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5年

“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启动实施。

2002年

十六大确定“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2018年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据王亚晶《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演进与时代精神的教育追求》等文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2-04-25更新 | 17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届高三第八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嘉种”的概念,《诗经》记载了选用良种的好处和一些已经育盛的优良品种,这一时期选种和育种的目标是产量、品质和熟期等。《管子》所记载的18种土壤中,每种土壤都有两种适于栽培的作物品种。汉代在选种上已经普遍采用田间穗选的方法,选择标准是植株高大或穗大强者,种子贮藏时注意干燥防虫。《齐民要术》所提出的选种标准还增加了品种的特性和遗传素质及适应性能,并对良种的繁育技术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明代耿萌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清代杨双山的“择种法”在理论和技术上相较前人有了更大的进步。

——摘编自郭文韬《中国古代的选种有种和良种繁育》

材料二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起步较晚,但进步神速。50年代中后期,研究者们确立了水稻性状研究杂种优势的基本思路,并对实验范式达成了共识,为水稻杂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0年代,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用了四年时间通过对超过14000株水稻的观察比对,揭示了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并首冰提出了水稻三系杂交法的科学概念。此后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展开大协作,1976年中国开始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与其它国家互通有无,攻克了诸多难关。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传统三系法由于不育系的稳定性,导致产生优秀组合的概率偏低,经过多年研究,更为优越的两系法育种诞生。此后二十多年里,中国超级稻有育种计划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与分子生物技术结合,取得了突出成就。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60多个国家成功试种或推广,中国成为世界上杂交水稻技术的主要输出国。

——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育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选种育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杂交水稻选育技术发展进步的原因,并简述其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初沿用明朝学制。1725年,雍正帝在中央最主要以培养官僚后备人才为目标的官学国子监设管理监事大臣,直接向皇帝负责,且还招收部分留学生。乾隆年间,增加了一些实学教学内容,如水利、算法等。鸦片战争爆发后,有识之士掀起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革新运动,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了一次次变迁。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建立了京师同文馆,并开设了英文、算学、化学、物理学、医学等学馆;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该学制分作三段七级,全面引进西学中的自然科学,教学上打破了封建教育以机械记忆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解、运用和实践。1905 年,清政府废国子监,设学部; 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府州县设劝学所,作为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摘编自胡庆华《清朝学校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普及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教育部提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举办季节性小学或设早班和晚班,以广泛吸收工农子女入学;各地还可举办半日制和巡回制的小学,以便于人口分散地区的儿童入学。1953年,教育部又提出:“在工矿区、城市、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地发展公立小学,农村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除举办集中的正规小学外,还可以办分散的不正规的小学。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明确规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与此同时,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目前,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正在积极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并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带动全国朝着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趋势和方向高歌猛进。

——摘编自王慧 、梁雯娟《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政策的沿革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学校教育制度变迁的表现并分析导致该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2022-04-2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第三次(4月)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07年,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指示
A.体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B.强调了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
C.贯彻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D.突出了发展现代教育的优先性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史》记载:“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当时国子学为独一无二的中央官学,太学生附读于国子学,并无独立的太学。庆历三年(1043年),太学独立建校,国子学作为中央唯一官办学校的格局被打破。从庆历四年(1044年)到熙宁元年(1068年),包括国子生,太学生在内的国子监学生定额从200人增至900人,“孤寒之士”纷纷进入太学。至南宋,“国子生附太学”,“于太学辟一斋以处之”。《国学议》记载:“至于绍兴,国学愈废。虽名三学,而国学非真国子矣。当时布衣从公卿牒补入国学,而真国子入学者十无一二。”

——摘编自张邦炜《宋代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着眼于唐宋变革与会通的观察》

材料二   近年来,海南省教育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持“五育并举”,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体系,倾力培养具有海南“特色印记”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自贸港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积极构建“红色人文,绿色生态、蓝色海洋”海南特色德育体系,指导各地各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国防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

——摘编自《坚持“五育并举”打造海南学生“特色印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中央官学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南“特色印记”教育提出的原因及意义。
2022-04-22更新 | 219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2022届高三全真模拟卷(四)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我国19532007年期间几个年份的高校专业设置情况

合计工科理科文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
1953年实际设置数数量2151071619165421132111
比例(%)10049.777.448.847.442.331.869.786.050.930.475.12
1963年(目录)数量373164365326121017102736
比例(%)10043.969.6514.216.973.222.684.562.680.541.889.6
1987年(目录)合计工科理科文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
数量6442047021455205722
比例(%)10031.6810.8733.238.543.118.853.42
1993年(目录)合计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
数量50493119131063551814037
比例(%)1001.796.153.772.5821.032.5810.9135.917.947.34
1998年(目录)合计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数量249341296653070161618
比例(%)1001.21.614.823.61426.512.0412.0528.116.436.437.23
2007年实际设置数合计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数量641518384597882206355057
比例(%)1000.782.815.937.0215.131.2512.7932.145.467.88.89

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拟论题(可任选一角度或整体)并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4-21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987年《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认真上好体育课的同时,要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小型多样和经常性的体育比赛,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积极提倡徒步远足和旅行,更多地接触社会和大自然。”这说明当时体育教学
A.贯彻科教兴国战降B.注重发展竞技体育
C.关注学生身心健康D.完善学科课程体系
2022-04-21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份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