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杨利伟是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他在《太空一日》中这样描述自己的见闻:“在距离地面300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请观察如图,指出如图这些不同“省份”所见证的科学技术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A.①——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B.②——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③——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
D.④——2003年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2022-05-1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五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1951-1952年,教育部发出指示,要求接办教会学校和接受外国津贴的私立中小学。到1953年,人民政府基本完成了对外国在华教育事业的接收与改造。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
A.维护文化教育的独立自主B.满足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
C.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D.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022·江苏·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953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被统一分配到怀化安江农校任教。从1960年7月开始至今,已研究杂交水稻60年。当时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直接原因是
A.国家出现严重经济困难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展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22-05-0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3(江苏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学技术实为“救国之良药”

材料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亲眼目睹了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存亡、强弱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于1904年写出了《物质救国论》,通过中西之得失的比较,康有为把科学技术看作是“救国之急药”,认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并明确提出“科学救国”的主张。

科技成就               

北斗导航
20207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北斗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运控、星间链路、应用验证七大系统组成,中国北斗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站在了我国用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梯队”。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后的第一个科技创新规划。《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新蓝图。《规划》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总体目标中明确,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规划》指出,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6.3件增加至12件。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未来社会是一个智能社会,我们要争夺这个机会,就要大规模地培养人。今天的孩子,就是二三十年后重逢的博士、硕士、专家、技师、技工、现代农民……代表社会为人类去作出贡献。因此,发展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康有为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5-08更新 | 16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九)
5 . 1958年底,二机部和地质部第三局主持召开“全民办铀矿”现场会,推广土法炼铀经验:至1960年,全国共得到八氧化三铀含量仅为20%左右的“黄饼”150余吨。成为1964年试爆成功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重要原材料。由此可知,这种“土法炼铀”的做法(       
A.违背当时经济建设的需求B.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C.是取得核突破的必然途径D.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2012年,我国有约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展开应用;航天重大科技工程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现代力学、地球科学以及材料、工艺、制造等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自1987年进行太空育种以来,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逐渐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这表明(       
A.空间技术已经主导国民经济发展B.航天工程推动新科学理论诞生
C.太空育种改变了动物的基因结构D.航天科技的应用利于国计民生
2022-05-08更新 | 20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下图为画家张文新于1952年创作的宣传画,这一作品(       
A.反映国家防疫的必胜信念B.体现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
C.强调艺术的夸张性和修饰性D.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2022-05-06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期,汉武帝先后三次发动了征讨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21年,汉军在河西之战大获全胜,将匈奴赶出了河西走廊,汉武帝遂将长城向西延伸……在汉长城的护卫下,敦煌以及河西全境免于匈奴和羌人的侵扰。沿着疏勒河一路向西的汉长城既是汉朝经营和开拓西域的前哨,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保障线。

——摘编自秦川、安秋《汉长城:丝绸之路的钢铁臂膀》

材料二   关于长城的功能分析,或许会令我们重新理解中国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一些重大军事举措、工程和战略。在这一视角内,1950-1960年代中国的“两弹一星”,其功能就一定不再局限于武器装备制造或科技发展进步,它更有关中国国家的战略安全,有关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在发言权,它令中国主张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变得真实可信,为1978年之后的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提供了最重要的战略安全保障。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巩固边疆的举措。结合所学写出汉长城最西延伸至何处。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两弹一星”的战略安全意义。结合所学,指出关于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重大作用的著名论断。
2022-05-0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2022届高三选考模拟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如图是1978年的一幅宣传画《光荣属于人民教师》。该作品
A.具有中国文人画的典型特征B.倡导树立尊师重教社会新风
C.呼吁教育战线尽快拨乱反正D.反映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022-05-0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所名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80年,邓小平为《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在这“四有”中,他把“有体力”作为为人民、为人类做贡献的基础。邓小平这一指示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B.旨在提高青少年的文化水平
C.源于国际环境的持续恶化D.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恢复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