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的教育体制,基本是一种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体制,官学是主体,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私学也有所发展,但要受到官学兴衰的制约。中央官学体系除为贵族服务的“六学二馆”之外,朝廷的有关部门还办有各类专业附属学校,如太医署、太仆寺、太乐署、太卜署就分别附设有医药、兽医、音乐、卜筮之类的专业学校。唐朝官学达到极盛,史称:“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类。儒学之胜,古昔未之有也。”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材料二  1949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应着重为工农大众服务。19515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提出“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19519月,周恩来向参加京津两市高校教师学习会的3000余名教师作了专题报告,要求知识分子“从民族立场进一步到人民立场、更进一步到工人阶级立场”,要为人民服务。195110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全会上特别指出:“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教育体制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培养知识分子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培养产生的重要影响。
2022-12-1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957年中国一批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医学家和民主党派人士就人口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在重要理论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这场讨论为后来中国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奠定了基调。这一讨论成果的形成得益于(     
A.“一五”计划的完成B.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双百”方针的提出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 . 在谈论人类社会进步时,始终离不开“科技”二字。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实是一场科技发展史。

材料一   


图一中国与西方科学发展示意图(A:西方B:中国)


图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增长曲线


材料二   在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主体,它对科学技术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断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统性,这样,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当然多数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同时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为科学实验与观测所提供的仪器设备,总的讲也必然是既有限又简陋的,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受到限制,对其本质的揭示只能停留在描述阶段,或者在理论上给予某些定性的说明,或者作出些天才的猜测。而这种情况,与着眼于实用要求,特别关注工艺技巧与可操作性是密切相关的……就科学技术的总体而言,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与社会条件的制约,仍然只能说是停留在定性描述为主的经验科学阶段。

——摘编自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就及其特征》

材料三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2016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8年我们召开了两院院士大会。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指出图一中A线反超B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至少两项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并说明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022-12-0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经过多年反复观察、试验,袁隆平和他的团队成功培育出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80年代以来,他们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表明(     
A.世界饥饿问题得到解决B.粮食储备技术显著提升
C.科技革新助推粮食安全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材料二   1905年陈独秀到安徽公学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到五四前后他的教育事业达到顶峰。五四前期(19161919年)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个性主义,认为当前的要务是塑造新一代的国民:“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见所需乎为国献身之烈士,其量尤广,其势尤迫。”五四后期(19201923年)陈独秀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他强调教育应建设在社会的需要上面,学校应破除“闭关主义”,向全社会开放。

——摘编自郭秀文《从专注个人到重在社会——陈独秀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的演变轨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前后陈独秀教育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至2018年前),邓小平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要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参加的劳动要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要考虑近期生产建设要求,更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专家和劳动后备军。自此,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开始从以往偏重体力劳动转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从以往单向度适应现有生产劳动水平转向面向未来引领劳动发展;从重劳动转向重教学、重实践。服务学生素质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主旋律。

——摘编自刘向兵、曲霞《党史百年历程中劳动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时期劳动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2022-11-1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指出:“要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方法,过去的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过窄,不能适应各项建设工作和继续深造的需求,对毕业后的就业和转移工作领域往往造成困难,这种状况必须予以改变。”这一指示(     
A.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变B.体现国家对教育界开始拨乱反正
C.旨在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的要求D.践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东方红》是一首陕北民歌,该曲曾在开国大典上作为背景音乐,也曾伴随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入太空。并多次被改编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视等作品,受到各地群众喜爱。2009 年,《东方红》入选中宣部推荐的 100 首爱国歌曲。该作品(     
A.体现了艺术性与革命性、人民性的结合
B.彰显了时代性与历史性、世界性的统一
C.诠释了“双百方针”的深刻内涵与意义
D.说明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不断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著名作家韩少功回忆道:“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最初未能使我动心。对于那次高考能否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和公平择优,我一开始十分怀疑。”著名教授徐行言也曾道:“虽然上大学是我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目标,但在经过四年的推荐入学和张铁生的白卷风波之后,我却始终将信将疑。”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中国已处在社会转型的前夜B.恢复高考制度的群众基础广泛
C.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亟待开展D.改革开放推行过程中存在阻力
9 .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这一决定(     
A.旨在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B.迎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解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D.落实了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199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998年为9.8%,2002年为15%,2005年达到21%。1998——2005年,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增长11.2%。这说明,我国(     
A.高等教育体制得到完善B.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C.国民整体素质大幅提升D.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扩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