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主要思想流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赋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二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习近平讲话”指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2023-12-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天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摘编自《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汉书》

(1)据材料-,指出孔子与孟子的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大一统”。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023-11-0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先王因为有善心,所以才实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他总结历史经验,发现桀纣之失民,实际上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心。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

——摘编自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

材料二   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关于统治者政德的内容。他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认为:统治者的统治就是在理智和统治技艺的指引下,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并“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他以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君主的首要条件,独创性地提出了由“哲学王”担任统治者的观点,其“理想国”中的完美君主——“哲学王”能将智慧与权力统一起来、知识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柏拉图提出真正的哲学家要有“正义”“节制”等品质。他认为正义是一个人的理想所在,是人们的一个目标,是人性中理性指导意志、情感节制欲望的一种理想状态,统治者如果能按照最高理性管理好国家,便是推行社会的“正义”;他也认为节制像勇敢一样,是一种具体的善,是一种美德,“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

——摘编自邢同卫朱艳红《孔子与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出现差异的原因。
4 . 孔子重视礼,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庄子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两者对礼的认识反映了(     
A.阶级立场的不同B.统治阶级的要求
C.思想主张的趋同D.目的上的相通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墨学曾在近代迎来一次小的复兴。黄遵宪推断,西方的科技之发展,得益于很好地应用了墨子的学说;梁启超曾大力宣传墨子思想,倡导“墨学救国”;孙中山也认为古代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他的“兼爱”与耶稣的“博爱”是一样的。这一现象表明(    
A.西方科技冲击促进了墨家的复兴B.资产阶级认同“中体西用”思想
C.国人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救国思路D.墨家学说更加适合当时的国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墨子要求人们顺应天意,认为“顺天意得赏”,“反天意得罚”;主张“万事莫贵于义”,“有义则治,无义则乱”: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提出选贤任能。这些主张(     
A.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色彩B.强调了重义轻利的理念
C.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D.呼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7 . 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两者的思想主张(     
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C.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D.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这可以用来说明,诸子百家(     
A.思想主张日益趋同B.都主张中央集权制
C.代表相同阶级利益D.既有争辩也有共鸣
9 . 在先秦儒家的圣王叙事中,天命所归是共同特征。孟子说,尧禅让于舜是因为“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商汤“无敌于天下”是因为“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这种叙事反映出,先秦儒家(     
A.倡导“天人合一”理念B.凸显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C.深受神话传说的影响D.统一了政治评价的标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如表所示为先秦时期古籍中的一些名句,这些名句体现了(     
名句出处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A.道家的出世追求B.墨家的博爱精神
C.儒家的人本情怀D.法家的功利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