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主要思想流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末季,战国时代,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各方面之组织结构发生空前大变动,各国竞争激烈亦旷古所未有……百家争鸣,正奇峰出,云诡波涌,蔚为壮观,诚为中国学术史上最灿烂光辉之大时代。

——据张凯之《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大抵儒家是想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所以要归真返璞。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法所以整齐其民,术则以监督当时的政治家,使其不能以私废公的。墨家则舍周而法夏。

——据吕思勉《中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道、法、墨四家的治国主张,说明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2024-05-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2 . 德、刑是古代当政者常常讨论的两种施政措施。周公“明德慎罚”“制礼作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孔子的看法则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据此可知(     
A.周公和孔子思想主张截然不同B.前者强调依法治国
C.两者都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D.后者主张礼法结合
3 . 下表展现了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或学派的观点。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人物或学派

观点

儒家

“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管子

“人君唯毋听观乐玩好,则败。凡观乐者,宫室台池,珠玉声乐也。此皆费财尽力,伤国之道也”

墨家

“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盛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
A.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B.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C.民本理念得到一定凸显D.诸子百家之间和而不同
4 . 荀子认为:“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韩非认为:“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祷。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据此可知,两位思想家均主张(     
A.构建专制集权体制B.发挥道德教化作用
C.广泛倾听民众呼声D.重塑君臣尊卑秩序
2023-10-12更新 | 2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实质上是社会治理方式之争。从法治立场出发,法家否定用道德人格力量去决定国家的治乱安危,但法家并不是全盘否认道德的价值,在他们看来,一些基本的、有利于君主统治的道德规范必须遵守。韩非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由此可见,法家也赞同维护君主统治的一套现行的道德规范,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儒家并无不同。他们与儒家的不同在于如何使人们达到这些规范的要求。儒家认为,要使社会达到这样一种有序状态,必须依靠道德高尚者的榜样力量、社会的道德教化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等;而法家则认为,要实现这些用法和刑的手段就足够了。

——摘编自关键英《先秦法家的法治精神内涵》

材料二   大陆法系起源于古罗马法,罗马法一直表现出成文法典的传统特色。同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要求创立一个全新的法律秩序,通过编纂大量新法典,把旧法制、旧法律思想都融入法典之中,来废除旧的不适合资产阶级统治需要的法规。英美法系其实是在日耳曼法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普通法是在中央司法机关——王室法院巡回法官的司法活动中通过判决产生的。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作为“母法国”的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革命后的法律在法律形式上完全保留了旧的、表现为判例的普通法和衡平法,这种判例法又随大英帝国的殖民侵略扩散开来,影响英美法系各国。

——摘编自饶艾《罗马法与日耳曼法——西方两大法系特点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法家思想的共同之处,并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向近代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23-09-07更新 | 43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定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诸子百家之学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诸子百家之学主要围绕着“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所谓“天道”,泛指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摘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阐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学。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先王因为有善心,所以才实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他总结历史经验,发现桀纣之失民,实际上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心。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

——摘编自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

材料二   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关于统治者政德的内容。他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认为:统治者的统治就是在理智和统治技艺的指引下,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并“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他以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君主的首要条件,独创性地提出了由“哲学王”担任统治者的观点,其“理想国”中的完美君主——“哲学王”能将智慧与权力统一起来、知识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柏拉图提出真正的哲学家要有“正义”“节制”等品质。他认为正义是一个人的理想所在,是人们的一个目标,是人性中理性指导意志、情感节制欲望的一种理想状态,统治者如果能按照最高理性管理好国家,便是推行社会的“正义”;他也认为节制像勇敢一样,是一种具体的善,是一种美德,“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

——摘编自邢同卫朱艳红《孔子与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出现差异的原因。
8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整理报告共刊布竹简124支,其中《治政之道》强调的各守其职、选贤任能、躬行爱民、和睦四邻、不夺农时、忧患意识等,属于这一时期公共性的治国经验。由此可知,《治政之道》(     
A.旨在平息社会纷争B.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C.杂糅百家思想精华D.成为后世治国范本
2023-05-01更新 | 546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孔子重视礼,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庄子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两者对礼的认识反映了(     
A.阶级立场的不同B.统治阶级的要求
C.思想主张的趋同D.目的上的相通性
10 . 下表为明末清初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和思想。据此可知,当时(     
思想家言论和思想
张履祥提出无论为农为士者,均须耕读相兼。耕则力耕,学则力学,须知“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颜元重视“习行”,要求学生学习农学知识,认为劳动能“治心"“修身”,“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
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言及“樊迟问稼"时,对子孙提出了“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的观点,寄望子孙以耕读传家。
A.士人开始投身于基层教化B.存在耕读相兼的教育思想
C.儒学已经逐渐向基层渗透D.盛行礼法结合的理学教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