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主要思想流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实质上是社会治理方式之争。从法治立场出发,法家否定用道德人格力量去决定国家的治乱安危,但法家并不是全盘否认道德的价值,在他们看来,一些基本的、有利于君主统治的道德规范必须遵守。韩非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由此可见,法家也赞同维护君主统治的一套现行的道德规范,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儒家并无不同。他们与儒家的不同在于如何使人们达到这些规范的要求。儒家认为,要使社会达到这样一种有序状态,必须依靠道德高尚者的榜样力量、社会的道德教化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等;而法家则认为,要实现这些用法和刑的手段就足够了。

——摘编自关键英《先秦法家的法治精神内涵》

材料二   大陆法系起源于古罗马法,罗马法一直表现出成文法典的传统特色。同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要求创立一个全新的法律秩序,通过编纂大量新法典,把旧法制、旧法律思想都融入法典之中,来废除旧的不适合资产阶级统治需要的法规。英美法系其实是在日耳曼法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普通法是在中央司法机关——王室法院巡回法官的司法活动中通过判决产生的。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作为“母法国”的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革命后的法律在法律形式上完全保留了旧的、表现为判例的普通法和衡平法,这种判例法又随大英帝国的殖民侵略扩散开来,影响英美法系各国。

——摘编自饶艾《罗马法与日耳曼法——西方两大法系特点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法家思想的共同之处,并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向近代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整理报告共刊布竹简124支,其中《治政之道》强调的各守其职、选贤任能、躬行爱民、和睦四邻、不夺农时、忧患意识等,属于这一时期公共性的治国经验。由此可知,《治政之道》(     
A.旨在平息社会纷争B.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C.杂糅百家思想精华D.成为后世治国范本
2023-05-01更新 | 546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多数哲学家都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据,如孔子认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法家思想却强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家的这种历史观(     
A.推动了战国社会的转型B.确立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加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D.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2023-04-14更新 | 38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孔子重视礼,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庄子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两者对礼的认识反映了(     
A.阶级立场的不同B.统治阶级的要求
C.思想主张的趋同D.目的上的相通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墨学曾在近代迎来一次小的复兴。黄遵宪推断,西方的科技之发展,得益于很好地应用了墨子的学说;梁启超曾大力宣传墨子思想,倡导“墨学救国”;孙中山也认为古代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他的“兼爱”与耶稣的“博爱”是一样的。这一现象表明(    
A.西方科技冲击促进了墨家的复兴B.资产阶级认同“中体西用”思想
C.国人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救国思路D.墨家学说更加适合当时的国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墨子要求人们顺应天意,认为“顺天意得赏”,“反天意得罚”;主张“万事莫贵于义”,“有义则治,无义则乱”: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提出选贤任能。这些主张(     
A.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色彩B.强调了重义轻利的理念
C.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D.呼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论语》记载,孔子针对“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行为,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孟子答弟子桃应“舜为天子,瞽瞍(舜父)杀人,舜如之何”时说:“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这表明先秦儒者(     
A.注重血缘伦理B.蔑视法律权威C.主张礼法并用D.维护宗法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韩非子指出:“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由此可见,他强调(     
A.教化百姓尤为重要B.“法术势”的一体性
C.以法律来笼络民心D.必须适时变革法令
9 . 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两者的思想主张(     
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C.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D.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这可以用来说明,诸子百家(     
A.思想主张日益趋同B.都主张中央集权制
C.代表相同阶级利益D.既有争辩也有共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