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主要思想流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孔子则说:“仁者,爱人”“君子义以为上,闻义不能徙”。这反映了二者
A.阶级立场的迥异B.治世理念的分歧
C.道德修养的高低D.所处时代的不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墨子认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通‘乌’,哪里)得不禁恶而劝爱”,荀子认为“涂(通‘途’)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他们眼中的“圣人”的共同点是
A.尽善尽美B.仁政治国C.德行高尚D.忧国忧民
2022-05-24更新 | 336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为历史文献对先秦至两汉不同时期儒生区域分布状况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献记载内容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录先秦时期儒生七十七人,其中齐鲁人四十五人,约占58.44%;卫宋陈楚吴人十二人,约占15.58%;秦人二人,约占2.60%;籍贯不明者十八人,约占23.38%。
《史记·儒林外传》共列录西汉前期著名儒生三十九人,其中,齐鲁人二十八人,约占71.79%;燕人、砀人、温人、广川人、雒阳人共计七人,约占17.95%;籍贯不明者四人,约占10.26%。
《汉书·儒林传》综合西汉一代著名儒生的区域分布,齐鲁人占45.60%,其他地区约占46.11%,籍贯不明者约占8.29%。著名的儒学学者中,有远至蜀、淮南、九江、江东,甚至苍悟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三辅(京畿地区)名儒约占总数的5.18%,三河(畿辅之地)名儒约占总数的5.70%。
《后汉书·儒林列传》东汉著名的儒学学者,齐鲁人约占36.36%,其他地区约占63.64%。其中,关中学者约占6.82%,河南、河内、南阳学者约占7.95%,会稽、九江、豫章学者约占6.82%,巴蜀学者约占10.23%。

根据材料指出从先秦到两汉儒生区域分布变化呈现的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2-05-10更新 | 485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代房玄龄在其编写的《晋书》中,对于前秦统治者苻坚的人格给予高度赞美:“修废治,继绝世,礼神祇,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自存者赐谷帛有差,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其赞美主要是因为
A.苻坚对稳定社会做出突出贡献B.苻坚励精图治符合唐代审美标准
C.苻坚的作为符合儒家德治标准D.作者借苻坚教化唐代的统治阶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教育主张

儒家追求社会的完善,要求人们超越自我,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把社会完善作为人生责任。在道德教育上,儒家注重培养为官者以民为本、对百姓负责的责任意识,操心也危,虑患也深”“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主张为官行政,必须有公正无私、勤政有为、清廉自守的道德规范。儒家也重视教化”“化民成俗,重视的道德规范的作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道德教育上,道家认为道德是自然存在,呼吁为官者应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百姓,要顺人之心,顺物之性,无为施政,不扰民生,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道家以政不扰民作为行政者最重要的道德要求。道家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是慈、俭、不争,这里包含着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等一系列社会道德规范。

——摘编自邹强、王松《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儒家和道家有关道德教育的主张。
2022-05-08更新 | 346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秦朝以后,儒家倾向于以礼义、宗法伦理来阻遏兼并,法家则多主张用刑罚、行政手段来打击兼并。这些主张
A.说明儒法思想逐渐趋同B.突出民本理念的重要性
C.适应传统社会发展需要D.利于强化对社会的控制
2022-05-07更新 | 364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周初年的何尊是目前所见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之前的青铜器、甲骨文中,无论是表示“得到”还是表示“道德”,全部是无“心”的“得”字。而何尊之后的铭文中,表示“道德”之意时都开始有“心”了。由此推知,西周时
A.青铜铸造技术提高B.注重礼乐教化功能
C.已有以德治国理念D.汉字得到较大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
2022-02-28更新 | 4639次组卷 | 4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2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下表为先秦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演变的情况。这种演变反映了
时期忧患意识主体忧患意识表现
商周统治者所忧在于失天命
春秋孔子等儒家知识分子所忧在于失“道”、失“德”
战国以孟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忧在于统治者失“民心”

A.民本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B.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C.社会变革推动天人关系重心的变化
D.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这些科学理论成就,表现在一大批生产工具、军事武器、机械用具的改良和制造上。这反映了墨家
A.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社会属性B.是精于研究的科技精英群体
C.与时代的主流意识基本一致D.是综合多家学派精华的产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