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鲁国的执政季孙氏调动民众挖沟,孔子的弟子子路是当地的长官,他用自己的禄米做饭给民工吃。孔子听说后,立即派另一个弟子去制止。他对子路说:“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从以上材料可知,孔子旨在强调
A.仁爱必须符合礼制B.官民理应平等兼爱
C.固化贵族等级秩序D.诸侯不要侵犯别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老子主张“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墨子提出“乐愈繁,治愈寡”“圣王不为乐”。这反映出
A.社会转型促进了音乐发展B.音乐审美折射出政治理念
C.思想争鸣促进了文艺繁荣D.音乐教化功能被充分发挥
3 . 古代中国民本思想

材料一   从政治层面来看,周初统治者对商代天命神学观进行改造,宣称天命并不是永远眷顾商族,天只眷顾有德的统治者。……老子与孔子的重民思想开始体现在具体的为政措施上,《孟子》“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强调一切行动都要以民意为基础。……在孔子的眼里德是君主仁厚,在孟子的眼里德是君主要行仁政,但德都不过是对君主的一种人格要求。然而周朝的政治实践表明,人民对于君主德的要求往往只是一厢情愿,因此不少思想家对于君民关系、甚至政治制度进行反思,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荀子指出“汤武非取天下也”,“桀纣非去天下也”,君在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代天治理人民的代理人而已。正是基于这些思想,人民通过非常措施,把君主推下台,另立新的君主就是正当的行为。《左传》“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便是这些思想的反映。

——摘编自侯荣华《从政治角度看先秦民本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儒家民本思想在理论上最致命的一条是以“治权在君”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以“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原理,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思想。用今人的尺度衡量,这种坚守等级法则的“以民为本”,即使原原本本地得到落实,也不成其为名副其实的“以民为本”。儒家民本思想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属于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专制政体”范畴,其根本特征是将最高权力归属于一位大公无私的王者,这种理想化的王者在人世间无处寻觅。儒家民本思想以规范性思维作为其显著特征,并以调整政治关系为其主要功能,而各种规范性,限定性、制约性的因素通常会与当权者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当权者背离民本思想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公认的政治准则,在发生政治危机时,这类现象尤为显著。那些欲保帝位的人总是以“敬天畏民,与民更始”为修饰,那些谋夺帝位的人总是以“顺天应人,吊民伐罪”为口实,那些夺得帝位的人总是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标榜。

——摘编自张分田《关于儒家民本思想历史价值的三个基本判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民本思想在政治层面上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不能得到全面实现的原因。
2022-05-23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部分校2022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孔子盛赞舜“恭己正南面”实现了“无为而治”。老子建议统治者“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商鞅则提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
A.核心在于无为B.强调要顺应自然
C.热衷于复古路径D.重视规则和秩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将“大同”社会视作一个逝去的理想型社会。《礼记·礼运》如此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孙中山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下面是1924年孙中山发表的有关民生主义的言论:

行这种方法,就是用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行这种税法,就可以令国家的财源多是直接由资本家而来。资本家的入息极多,国家直接征税,所谓多取之而不为虐。从前的旧税法只是钱粮和关税两种,行那种税法,就是国家的财源完全取之于一般贫民,资本家对于国家只享权利、毫不尽义务,那是很不公平的。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更加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摘编自姜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则和现实途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儒家提倡的“大同”社会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理由,并分析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以来“共同富裕”思想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儒商和儒商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商初步形成,儒商文化随之出现;宋代儒商得到新生,儒商文化开始复兴;明清时期儒商发展走向兴盛,儒商文化成为主流商业文化。传统儒商文化是中国古代儒商把儒家思想与商品经济法则相整合所形成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传统儒商文化为当代儒商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材料二   传统儒商奉行儒家仁学思想,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对其加以阐发,以仁道和仁爱作为商业或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儒商特别重视义利之辨,主张在以义为先和为本的基础上取利和求利,强调公利优先,反对唯利是图。宋代以后诚信作为儒者的德行要求开始被商人吸收内化,对其加以发展并付诸实践,成为规范商业经营的伦理准则。儒家经典《大学》所说的“苟日斯,日日斯,又日新”,充分体现出儒家勇于追求和锐意创新的精神,这种思想为传统儒商所吸收和秉持,形成儒商本于天道的创新进取和永不言败的职业精神。儒商“好儒重文,倜傥有儒者风范;其人孝友礼让,仁义慈善,重族谊、乡里、故旧,恤孤弱,厚人伦,好善乐施,急公好义,热心社会公益活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徐国利《中国古代儒商发展历程和传统儒商文化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儒商文化复兴的历史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商群体的共同特征并说明儒商文化的现实意义。
2022-04-27更新 | 25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四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花火炬台。橄榄枝大雪花由96片小雪花组成,每一片小雪花上,都镶嵌着一个参赛国的名称,代表一个参赛国。设计理念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也蕴含着中国文化核心内涵。这一理念主要指(       
A.天人合一B.道法自然C.天下为公D.和而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文段中“结草报恩”可以说明
A.春秋时期战争动乱不断B.当时交战不受周礼约束
C.当时社会报恩现象普遍D.作者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春秋时期,管仲在《管子》中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战国后期的荀子在《富国》中也说:“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两者观点的共性是(       
A.民本与君本思想的统一B.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C.富国与富民的辩证统一D.主张发展经济维护君主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荀子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韩非子主张,“为治者用众而舍寡,不务德而务法”。可见,他们都
A.倡导礼法并用B.力图建立专制国家
C.强调以法治国D.希望重建社会秩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