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东汉时期,谶纬之学盛行,其以诡语托为天命预言,并附加图形解经述史,宣扬鬼神。刘秀曾经“宣布图谶于天下”,确定了谶纬作为法定经典的地位,于是学者争学谶纬,往往又加以荒诞之词。这种现象反映了
A.汉代新儒学的神秘主义B.新儒家学者的人文精神
C.动荡社会下的宗教发展D.玄学影响下的哲学变化
2021-12-28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后汉书·应劭传》记载,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以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这表明西汉时期
A.从“以法治国”变为“以礼治国”B.继承秦以来“以法为教”的主张
C.开创以儒家思想解释律令的先河D.儒法之间存在着德治与法治之争
3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汉初,最高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作为官方学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确立正统地位。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治国理念的变化本质上(     
A.取决于君主的个人意志B.服务于国家的统治需要
C.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体现了多元的文化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诏令行文风格上,与汉高祖简易朴实、近乎口语不同,汉武帝的部分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语言风格也明显地趋于典雅弘奥、雄伟博大。这折射出西汉前、中期
A.时代的变迁B.封建国家的统一C.文学的发展D.政治体制的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中,有一组叙述墓主生平的出行壁画,其中一幅的配图文字为举孝廉时。见下图。


材料二   孔子见老子的故事,频频出现在汉墓的壁画上。山东孝堂山东汉石祠孔子见老子的壁画就是代表之一。见下图。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可以印证汉代哪些历史现象?请结合村和所学知识对该历史现象予以简要说明。
(2)同一则史料用于研究不同的对象时,既可能是一手史料,也可能县二手史料。请以材料二的图3壁画为例,论证这个观点。
2021-07-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精神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代文化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人文),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构成伦理,人与人关系的强制化构成政治,伦理政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纲领。儒学一开始便是一种佐军治国的体系,历代儒士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任,主张经世致用,务求实效,儒学这种作风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化。儒家关心的是现实的人事,提倡以刚健有为的精神从事于人事,对天命鬼神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理性态度。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意识非常强,突出地表现为对古代圣贤的崇拜和对传统经典的迷信。

材料二   自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社会思想中的独尊地位以后,儒家思想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经过千百年的强化和浸透,儒家思想不仅为统治者、知识界和思想文化界普遍接受,且深入到下层百姓思想中。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经纬、鄢良、朱建平《中国古代文化与医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精神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精神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从《后汉书》中所反映的豪族形象来看,豪族由侠勇尚武向崇文守礼转化,他们更多的是成为乡里的道德榜样。这一变化表明,东汉时
A.地方豪族势力强大B.政府注重豪族改造
C.儒家伦理影响显著D.豪族经学化的普遍
8 . 汉初推崇黄老“清静无为”之术,出现了“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思想混乱局面。武帝即位后,诏举贤良问策,“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可见,汉武帝“罢黜百家”主要是因为
A.儒学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国家需要一个统一的价值观
C.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理论D.黄老之术无益于经济的恢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汉武帝以后,儒家经义特别是《春秋》经义被视为一代大法,“凡朝廷决大疑,人臣有谳替,必引《春秋》为断”。这反映了汉武帝以后(     )
A.治国方略的创新B.法制观念的强化
C.儒学地位的提升D.司法体系的严密
2021-04-2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华侨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