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董仲舒认为:对社会民众的教化直接影响到王朝的统治,故君王要通过学习儒家典籍,成圣成善,在此基础上施行王道教化;其次,各级官吏要上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施政和兴办教育等多种途径完成对社会民众的教化。材料表明
A.儒家伦理提升了官吏执政能力B.社会教化拥有浓厚的政治内涵
C.社会教化能够规范民众个人的行为D.社会教化的原则是三纲五常
2021-12-01更新 | 522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董仲舒提出:“天子号天之子也。奈何受为天子之号,而无天子之礼?天子不可不祭天也,无异人之不可以不食父”“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这表明汉代儒学(     
A.将人伦关系延展到天人关系中B.完成了儒家信仰理论的重建
C.利用儒家仁政思想来限制君权D.背离了先秦儒学的伦常关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75次组卷 | 66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唐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在面对瘟疫的不确定性时,古代中国人往往从超自然力量来理解瘟疫,并以孝道等道德因素来解释瘟疫的流行和感染。这类解释旨在
A.展现统治者的仁政爱民B.宣扬天人感应以警示世人
C.表达官方或个人的自省D.彰显伦理纲常的道德力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代的人们一般认为,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节执行,也就是在秋冬两季执行而不能在春季,否则就妨碍了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灾害。它体现的理念主要是
A.以德治民B.尊崇儒术C.天人感应D.人性本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又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接纳西方文化的过程是认识世界和反思自身的过程。它冲破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封闭意识和自大心理,强化了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复兴的内在驱动力,对中国的近代化具有积极意义。这一过程中,全盘否定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仅限于上层人士和社会精英参与等弊端也比较明显。因此,近代中国接纳西方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包容得失的历史过程,遵循着其内在发展逻辑。实践证明,近代中国文化的最终出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

——摘编自孙守敏《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及得失》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

——刘家义《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接纳西方文化的进程加以简要评析。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当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7 . 研究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使黔首自实田”、犁壁和犁耕法、“推恩令”、董仲舒,等。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②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③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④封建统治思想基本成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 . 中国古代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有“入世”和“出世”两种倾向,儒家被认为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和实用主义的哲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为行道救世,奔走列国。他主张“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
范仲淹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主动担起社会重任。
顾炎武针对当时治学风气,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头篆刻,亦何益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入世”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订立《九章律》完全以秦律为基础。从汉武帝开始,经义决狱风行一时。当时汉律洋洋洒洒,已达60多篇,而有法不用,欲盛行经义决狱,不免令人费解。

《春秋》决狱是产生于汉代的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方式。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

——据高浣月《春秋决狱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等整理

材料二   近代中西方法律文化冲突是不同区域的有着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模式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法律文化的冲突。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说∶"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史圣贤之所深畏。从而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界,得自由者乃为全守。故人人各得自由。"中西"自由既异,于是群异丛然以生。粗举一二言之∶则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倡平等;中国亲亲,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

黄遵宪在《日本刑法志序》中论述了中西方刑法的差异,他说;"中国所重在道德,遂以刑法为卑卑无足道也。而泰西论者专重刑法,谓民智日开,各思所以保其权利,则狱讼不得不滋,法令不得不密,其崇尚刑法以为治国保家之具,菲之乃若圣经贤传。然同一法律,而中西立论相背驰至于如此者,一穷之本,一究其用故也。"

——摘编自陶广峰《近代中西法律文化冲突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至汉武帝时期中国法律演变的特征,说明其原因,并简要评价汉代《春秋》决狱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10 . 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
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B.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
C.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
2020-06-10更新 | 1189次组卷 | 21卷引用:【新东方】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