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逐渐建立起一种以儒术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的治国模式,此后每一朝代的封建统治者在取得政权之后总是不断地扩大太学的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官学教育体系,使其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主要场所。汉代学校教育实行“分经授诸生”,汉武帝时在太学里置五经博士,儒生以传习、阐释“五经”为业,经学开始形成,学派逐渐繁荣。

材料二   唐代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以及弘文馆和崇文馆等,且四门学准许“庶人之俊异者”入学。唐宋以后,不仅汉族统治者在学校教育中重视传承以儒家经学为主的中华文化,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对此格外重视,并在学校管理和救学方面制定了颇为周详的规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栗洪武、陈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并简析唐宋以来古代学校教育获得发展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任职地

事迹

刘陵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6-09更新 | 9997次组卷 | 46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新康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练习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图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据此可知,该画像砖
A.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B.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
C.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D.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
2022-06-05更新 | 1594次组卷 | 29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景胜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秦汉时期,在参与实际政治的过程中,儒家学者逐渐从“儒者”变成了“儒士”。因此,学者余英时指出“先秦儒家的君臣观在董仲舒手上也经过了一番相当彻底的法家化。”这里的“法家化”指的是儒学
A.丧失了社会批判精神B.完成政治体制化进程
C.融入于法家思想体系D.与官僚政治逐步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来。汉代祠堂的兴盛
A.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B.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
C.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D.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6 . 清人赵翼曾感叹汉人“上书无忌讳”和“汉诏多惧词”,士人上书往往肆直无忌:而君主诏书中又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一类谦辞。士人规谏形式的政治批评,构成了制约皇权、调节政治的机制。这是基于
A.法家理论被视作国运衰亡原因B.道家思想被推为元气恢复佳肴
C.儒家学说被奉为治国理政指南D.天人感应被用作制约君权利器
2021-09-24更新 | 29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两汉皇帝在许多诏书中,上至国家内政外交,下至废立皇后与太子,都要引经据典,以表示法圣、合理、合经;官僚士大夫响应皇帝的号召,上疏言事和讨论政事时竞相引经据典。这表明当时
A.儒家经典成为政治认同的标准B.儒家学派逐渐执掌了朝政大权
C.儒家思想直接影响了皇位继承D.皇权与相权之争日益得到缓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传入
2021-03-23更新 | 249次组卷 | 49卷引用:2015届山西忻州一中等四校高三第三次四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为西汉中期后,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变化的统计,据此可知西汉中后期
皇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平帝
博士弟子100人200人1000人3000人7000人
A.入太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B.“百家争鸣”的结束
C.士大夫放弃官本位的思想D.儒学的地位不断提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知识阶层在完善社会治理和推进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材料一   汉承秦制,汉初的国家教育以官吏的职业培训为主。在社会逐渐安定后,民间学者一点点活跃起来了,王朝上也陆续设置了诸子百家博士和儒经博士。在儒经所载“先王之制”和儒者的社会蓝图中,学校乃是统治者崇德兴化的重要设施;深厚的古代礼乐文明和战国“百家争鸣”的辉煌文化成就,同样构成了振兴文教的动力。汉文帝时贾山请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关键的转变发生在汉武帝的时候,著名的儒家大师董仲舒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于是皇帝有“其令礼官劝学”之诏。太学制度的建立是孔子私学以来,中国教育史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太学甫建立,就制定了博士弟子的年终考试制度。通过了考试的人,朝廷授为文学掌故,考在高等者可以进而补为郎中。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19014月,清政府就如何最好地革新现存的政府体制、行政程序、人民生活、教育方法、军事组织和财政体制,开始了一场在内容上与1898年的改革几乎雷同的改革。这次改革从1901年开始至1905年结束,其中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有:由使节征召留学生回国供职(19016月);规定1902年开始在各省和大城市考试中以时事策论取代“八股文”(19018月);命令改省级书院为分科大学堂,府州级书院为中等学堂,县级书院为初等学堂,课程包括儒家“四书”“五经”、中国历史,还有西方政治研究(19019月);命令各省当局挑选学生出国留学(19019月,190210月);命令翰林编修和进士功名持有者到京师大学堂各科学习(190212月);废除科举考试(19058月);成立学部(190512月)等。由于慈禧太后缺乏诚意,再加上督办政务处基本由满族人荣禄控制,使这场改革前景黯淡,终于被辛亥革命的潮流席卷而去。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国家教育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教育改革。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教育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2021-02-06更新 | 26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